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在中华大地广袤的乡村版图之上,少数民族文化宛如熠熠生辉的珍宝,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凝聚着民族的灵魂,正等待着一场深度唤醒,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磅礴伟力。
乡村振兴,是涵盖经济、生态、文化、治理等多元维度的系统工程,绝非单一维度的突进。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其独特的文化便成为那把解锁发展新局的关键钥匙。从世代相传的精美手工艺里,能雕琢出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增长点,传统服饰、手工艺品走向市场前沿,让本土技艺化作真金白银;于古老悠扬的歌谣、别具一格的民俗节庆中,可衍生出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让绿水青山镶上文化金边,拓宽增收致富路。
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对民族根脉的坚守,更是为乡村发展赋能的根基。它以无形之力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在民主协商、村民自治进程里融入民族智慧,促使乡村治理和谐有序。当下,各地正积极探索让少数民族文化深度嵌入乡村建设肌理,我们特此策划专题,挖掘潜在路径,期待能抛砖引玉,让更多乡村搭乘民族文化发展快车,奔赴振兴新程,奏响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时代乐章。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宝贵的资源,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为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探讨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一、在乡村经济上赋能,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1.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村落布局等,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景点。例如,将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像湖南的芙蓉镇,土家族的吊脚楼依水而建,错落有致,通过合理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开发文化体验项目。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比如在云南大理的白族聚居地,游客可以参与白族扎染技艺的学习,亲手制作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在广西的壮族地区,游客能体验壮族的绣球制作过程,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3.举办民族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以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为契机,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游客和商家。如贵州雷山的苗年,期间举行盛大的芦笙舞表演、斗牛比赛、长桌宴等活动,不仅弘扬了苗族文化,还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4.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化。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制作、藏族的唐卡绘制、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织造等。通过建立手工艺工作室、传承基地等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技艺。
5.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借助电商平台、文化展会等渠道,将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例如,一些藏族唐卡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远销海外,为当地手工艺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6.产业集群发展。围绕特色手工艺产业,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制作加工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比如在某少数民族聚居地,围绕银饰加工产业,发展了银矿开采、饰品设计、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吸纳了大量当地劳动力,促进了乡村经济繁荣。
二、在乡村文化上赋能,要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1.建立文化保护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例如,对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建立语言数据库,确保文化传承的完整性。
2.培养文化传承人。通过举办培训班、师徒传承等方式,培养一批年轻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事业。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提供工作室和创作资金,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备人才。
3.建设文化传承场所。在乡村建设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文化传习所等场所,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提供平台。村民可以在这里开展文化活动、学习传统技艺,游客也能更直观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例如,在一些蒙古族聚居的乡村,建设了马头琴传习所,定期举办马头琴演奏培训和表演活动,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4.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民俗比赛、文化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一些彝族聚居的乡村,定期举办彝族歌舞比赛,村民们踊跃参与,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比如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制作短视频、动漫等文化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三、在社会治理上赋能,要增强民族团结与凝聚力
1.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契机。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增进民族团结。例如,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乡村,共同举办民族文化节,各民族群众一起参与表演、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2.强化民族认同与归属感。深入挖掘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村民看到自己民族的文化得到重视和传承,会更加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从而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3.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一是要借鉴传统治理智慧。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和智慧,如一些少数民族的村规民约、长老议事制度等,在维护社会秩序、调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治理中,可以借鉴这些传统治理方式,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二是要激发村民参与热情。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纽带,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民主协商等方式,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在乡村生态上赋能,要树强化生态文化理念
1.传承生态文化传统。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的理念和传统。例如,一些少数民族有崇拜山水、敬畏自然的习俗,将森林、河流视为神灵的居所,禁止过度砍伐和污染。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生态文化传统,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2.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利用乡村学校、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向村民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宣传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举办讲座、培训、展览等形式,让村民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关系,自觉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来。
3.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一是发展生态农业。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特色,发展生态农业。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种植有机农作物。同时,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发观光农业、采摘体验等项目,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发展生态旅游。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生态原则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生态步道、观景台等旅游设施,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爱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