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清楚,有钱人有时候为了利益真是啥事都干得出来。

今天咱们要说的是香港曾经一个特别有名的家族,他们的行为简直让人愤怒至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家族的财富就已经达到了上百亿之多。

而这些巨额财富的来源,竟然是靠着贩卖假药积累起来的。



更令人气愤的是,在抗美援朝那会儿,他们还借着国家困难大发横财。

他们以高价将药品卖给志愿军,但卖出去的药品质量却根本不过关。

那么,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家族,最后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结局呢?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内地的情况变得非常糟糕。

外面的国家封锁了所有的通道,尤其是西药这种稀缺物资更是进不来。

当时志愿军几十万人上了战场,每天都有无数的伤员需要救治,盘尼西林这种救命药需求量极大。



可是内地自己生产不出来多少,只能依赖香港来获取一些药物。

由于香港那时还没有完全被封锁,所以成了购买西药的一个重要渠道。

朝鲜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志愿军那边一直面临着缺药的问题,而香港则成为了唯一能够搞到西药的地方。



显而易见,谁手里有药,谁就抓住了巨大的商机。

战场上没有药比没有枪还要命,张家正好赶上了这个机会。

张家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刻开始利用西药赚钱。

他们之前在香港开了几家药店,只是简单地卖些外国药,并没有什么大的野心。



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盘尼西林的需求突然暴增。

于是他们迅速联系上了英国和美国的药厂,拿到了独家销售权。

他们把药价抬得非常高,比其他商人的价格高出好几倍,甚至还把过期药和假药混在一起出售。



战场上的人们忙着使用这些药物,根本没时间仔细检查。

战争打了三年,他们也就赚了三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这笔钱赚得并不光彩,很多人都说志愿军那边有不少人因此没能挺过去。

到了1953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张家已经彻底不愁钱花了。

有了这些钱,他们不再局限于药品生意,而是转而投入到了房地产领域。



那时候香港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地产行业越来越火热。

地价一年比一年高,谁有钱买地谁就能赚大钱。

他们用这些钱买了许多店铺,还建造了许多大楼,像联邦大厦、国际大厦都是属于他们的资产。



此外,他们还和日本人合作开了一家百货公司。

他们在这家公司里占了49%的股份,把主要的管理权交给了日本人。

到了70年代,香港楼市更加繁荣。

他们瞅准时机,又成为了会德丰洋行的大股东。



香港那个时候经济起飞,房地产成为了最主要的赚钱途径。

很明显,他们看准了时机,动作也非常迅速。

外界纷纷传言,这个家族从卖药起家,最终变成了拥有上百亿港元资产的地主。



可以说,这个家族把“闷声发大财”这句话演绎到了极致。

其他的有钱人总是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而他们却一直躲在幕后。

尽管他们的百货公司经营得很成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家族占有很大的股份。

后来的洋行也是如此,他们只负责在背后拿钱,让英国人出面打理一切。



直到70年代因为家族内部财产分配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外界才逐渐了解到了这个豪门的存在。

香港普通民众平时几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实际上他们的财富极其惊人。

显然,他们并非随意低调,而是心中有着明确的考量。

毕竟当年卖假药的事情,他们心里明白得很,一直小心翼翼地隐藏着,生怕哪一天被翻出来。



外界普遍认为,这个家族虽然有钱,但内心其实并不轻松。

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卖假药这件事,内地无法调查,但在香港还是有一些知情人士。

50年代过后,关于张家发家的秘密在商人圈子里慢慢传开了。

那个年代消息传播得很快,只要有人知道,基本上所有人都会知晓。

70年代,香港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其他富豪为了争夺地盘经常互相攻击,偶尔也会提到张家过去的丑闻。

张家心里很清楚,这些事情迟早会被更多人知道。



很显然,他们之所以选择如此低调,是有原因的。

外界都认为,这个家族害怕有一天被人抓住把柄,不仅生意做不成,名声也会毁于一旦。

70年代以后,香港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像李嘉诚、包玉刚这样的富豪相继崛起,大家为了抢夺地盘争得不可开交。

张家虽然有钱,但也始终处于别人的监视之下。

当时的香港媒体特别喜欢报道富豪的故事,关于张家当年卖假药的传闻在商人之间流传得更加广泛。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这类传言一旦多了起来,总会有人相信。

尽管张家在房地产行业表现不错,但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相当巨大。



很明显,他们担心的不仅仅是生意上的问题,还有可能被人翻旧账。

外界普遍认为,这个家族的日子过得并不安稳。

到了20世纪80年代,张家的掌舵人坐不住了。

他接手家族事务没多久,就开始陆续出售资产。

会德丰被转让给了包玉刚,其他的楼宇也一件件被卖掉。



处理完这一切之后,他带着全家移民到了澳大利亚,随身携带了一百多亿港元的现金。

当时香港还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动荡,但他八成觉得继续待下去不太安全。

毕竟当年的那些事情,时间久了总会被人发现。

如果内地开始调查,香港这边也很难阻挡。

那时候香港经济还在上升期,可张家却失去了信心。



很明显,这不是随便离开那么简单。

外界普遍认为,这个家族是香港最早一批带着百亿资产出国的富豪。

张家的起点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们的创始人原本只是广东地区靠手艺维持生计的普通人。

靠着编竹席和藤椅为生,家里地方狭小,材料堆得到处都是。

他的手艺非常精湛,当地很多杂货铺都来找他进货,靠着这点积蓄开了一家藤器店。



可惜这位老实本分的张祝珊因劳累过度去世了。

几年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他的妻子带着四个儿子逃到了香港。

老大张玉阶负责做生意,老二专心读书,老三帮忙打理事务,老四张玉良年纪尚小。

在香港那段混乱的日子里,他们一家勉强安顿了下来。



这个家族从贫苦人家发展起来,但却渐渐忘记了初心。

他们完全掉进了金钱的陷阱里,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

他们通过违背道德的方式积累了庞大的家产,



但也因此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大家都清楚,这个豪门张家实际上是一个极其贪婪的家族,没有人愿意再与他们有任何瓜葛。

最终,他们在内地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不管跑到哪里,他们骨子里的那种卑劣品质都无法改变。

而正是这些特质,注定将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参考信息:家族企业杂志:年会德丰私有化成功,船王家族从“弃船上岸”开始的资本博弈央视网:《香港豪门那些事儿》《豪门兴衰》《亚洲教父 : 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