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前一讲,刘跃进教授带大家了解了佛教东传与中古文学声韵革命。今天,《东方古文化》系列讲座继续走进《中古文学文献学研究导论》第三讲:中古文学史料的体系与研究路径。

今日19:55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文哲学部副主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刘跃进

将带大家走进

《中古文学文献学研究导论》第三讲:

佛教东传与中古文学声韵革命


中古文学的研究需依托系统的文献梳理,其核心线索包含总集编纂的演进、多维文献的互证与隋代的制度性整合,它们共同勾勒出汉唐间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脉络。

先秦至汉代,“文学”常与经史混杂。《汉书·艺文志》首设“诗赋略”,标志着文学分类的萌芽。魏晋时期,《文章流别集》等总集开始汇总作品,但多已散佚。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收录先秦至齐梁七百余篇作品,成为唐代科举诗赋文章的重要范本,并催生了可与“《红》学”并称的“《选》学”。与《文选》并行的《玉台新咏》则主要着眼于可以吟诵传唱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案头文学。此外,《文馆词林》《古文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与《文选》《玉台新咏》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古文学研究的文献主干。

另外,研究中古文学又不能仅仅局限于集部范围,需要做好多维文献的交叉印证。以史部与子部文献为例,《洛阳伽蓝记》以佛寺兴衰串联南北文化互动,《颜氏家训》记录士族生活与观念变迁,《水经注》保存大量民间传说与碑刻文字,均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背景材料。《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收录佚文,《通典》等政书梳理制度沿革,也都成为文本考辨的重要依据。另外也不能忽视出土文献的补充,新出土的碑刻、简牍等文献都能填补正史空白,揭示文学与地域、家族的关联。

隋代虽短暂,却完成了三项承前启后的关键转型:科举制的草创,使文学成为士人进身之阶梯,《文选》中的诗赋文章也一度成为考生必读;颜之推等学者编订《切韵》,整合南北音系,统一语音规范,为唐诗格律奠定了技术基础;江左文人与北方士族汇聚长安,南北文人合流,清丽与刚健的文风走向融合,为唐代文学的繁盛储备了人才资源。

中古文学的研究,是一场在文献废墟中重建文明基因的考古。文学史研究需突破单一文本的局限,在制度、语音、地域的交织中寻找文明传承的逻辑。隋代的短暂整合,恰似汉唐之间的隐秘桥梁——制度创设、音韵整合、文化合流,为盛唐文学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主讲人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文哲学部副主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曾兼任《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等。

收看方式

采取电视端、网络端两种方式播出,可根据条件自主选择合适方式收看。

1.电视端:3月25日19:55播出第三讲内容。

2.网络端:“山东教育电视台”视频号、山东教育网同步直播。

本文编辑:小机灵儿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求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