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0年11月7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在长津湖地区拉开了帷幕,在彭德怀总司令的指挥下,志愿军一举歼灭“联合国军”3.6万余人,收复“三八线”以北全部领土,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美军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败退。



1950年12月,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在撤退中发生车祸身亡,为扭转败局,美国匆忙派遣李奇微接替沃克并兼任“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

正是这个人,险些让志愿军付出惨痛的代价。

相比于麦克阿瑟的狂傲、目中无人,李奇微对志愿军却十分重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对关于中国志愿军的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终于发现了中国志愿军一个致命缺陷。

光复汉城向南急进

“联合国军”在遭到两次沉重的打击后,全线撤退至“三八线”以南进入防御状态。

为进一步在国际上取得政治地位,彭德怀总司令根据毛主席命令,于1950年12月31日17时,命令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全线发起进攻,第三次战役就此展开。



1月2日,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联合国军”在“三八线”所设阵地全面崩溃,李奇微无奈下令全线撤至汉城以南组织防御。

1月3日开始,志愿军转为追击作战,“联合国军”紧急撤出汉城,1月4日,志愿军第39军、50军进占南朝鲜“首都”汉城。

并且在李奇微的办公室发现了一件钉在墙上的睡衣,上面写着:“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官致意。”

此消息一出,举国欢庆,世界震惊。《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朝中人民部队发起新攻势,光复汉城向南疾进》。



在这时候,有很多人心生轻敌的想法,一时间很多“由北向南,一推就完”,“快打,快胜,快回国”的言论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彭德怀不快地和身边的人说:

“要把那么多装备精良的敌人一下子赶下海去!能赶得下去吗?”

作为战场上的统帅,彭德怀很清楚志愿军现在的处境。

此时,很多战士都认为“美军要完蛋了”,只要继续推进,美军迟早会被赶回老家。

接下来一连数日,志愿军以及朝鲜人民军高歌猛进,光复大量地区,1月8日,“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7度附近。

彭德怀下令停止追击

志愿军在跨入朝鲜战场后,已经取得三战三捷,举世瞩目的战绩,可是彭德怀总司令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随着战线的南移,志愿军的战线越拉越长,后勤运输线越来越长,最长的已经达到700公里。

再加上入朝后3个月连续作战,志愿军战士非常疲惫,美军飞机不断对志愿军补给线进行封锁骚扰,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跟不上。

彭德怀在得知李奇微留下话后,心中更加不安,美军根本没有溃退,而是在有组织地撤离,看似推进了很长,但是美军的实际损失很低。



1月7日,彭德怀连夜召开中朝联军领导干部会议,在会议上说出了自己最担心的事情。

祖国人民只知道我们的战果,往往却不了解真情,不了解我们志愿军面临的困难。
新华社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我的心里很不踏实,因为美军并没有被整军整军地被歼灭,战斗力仍然很强大。
敌人不是傻瓜,他们现在在想什么?会不会设下了圈套让我们去钻?会不会利用我们战线过长,再制造一个“仁川登陆”?战士们把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珍惜每一个战士的宝贵生命。我们要适可而止,要尽量减少伤亡。

彭德怀说出了这一番话后,负责后勤工作的洪学智副司令表示非常赞同,也说出了现在后勤保障的困难,棉衣供不上不说,粮食更跟不上,战士们营养根本得不到保障。

战士们都是靠着一把雪一把炒面充饥,不说饿死冻死的,患上各种怪病的不计其数,患上夜盲症的战士甚至已经达到了上万人。

参谋长解方又说,根据最新情报,美军从本土增派了4个师已经到达朝鲜战场。

经过商讨,彭德怀最终决定,下令所有部队立即停止追击,修筑防御工事。

苏联顾问的质疑

经过志愿军司令部的说明,终于说服了志愿军战士们,但是对于志愿军停止追击的命令,苏联顾问拉佐瓦耶夫提出了质疑。

拉佐瓦耶夫怒气冲冲地跑到志愿军司令部,直接就要找彭德怀谈话,表示哪有打了胜仗还不追击的总司令,还用二战苏德战场举例:

德军攻占了苏联大量领土,甚至一度打到莫斯科郊区,如果不反击,能把德军打回柏林吗?能把希特勒的部队消灭吗?



彭德怀也没有生气,耐心地和拉佐瓦耶夫解释道:

顾问同志,朝鲜战争不同于苏联的卫国战争,不能照搬照套。况且,苏联的武器和志愿军也不一样,你们使用的是冲锋枪,子弹也多。而我们的志愿军只有步枪和随身携带的90发子弹,干粮也只够吃两三天。

然而对于彭德怀的解释,拉佐瓦耶夫不仅听不进去,甚至一点面子都不给的拍桌子叫嚷着让彭德怀下令追击,用不了多久,美军就会退出朝鲜。

彭德怀继续解释,朝鲜战争速胜论是不现实的,这场战争必将会是艰苦的持久战,距离结束起码还需要两三年。两人意见难以统一,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彭德怀说:“既然你们认为只要我军向南进攻,美军就一定会退,我提议由仁川至襄阳以北的全部海岸线警戒和后方维护交通线,归中国志愿军担任。人民军5个军团共约12万人已休整两个月,归你们自己指挥,照你们的愿望可继续向南前进。”
然而拉佐瓦耶夫却又说:“人民军尚未恢复元气,不能单独南进。”

彭德怀的火气被他激了起来,怒斥:“战争不是儿戏,不能拿几十万战士的生命去赌博,就这样定了,不南进追击。错了我负责,杀我的头!”

两人就这样不欢而散了,不过他们都做出了同样的决定,给国家领导人发电报。

拉佐瓦耶夫气不过,回去写了5000多字的长文,向斯大林告状。



彭德怀则是将朝鲜战场的具体情况和志愿军面临的困境和毛主席汇报。

毛主席在收到电报后,十分赞同彭德怀的决定,同时将报告转发给了斯大林,斯大林先后收到两封电报之后和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说,他非常生气。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色,是一名举世罕见的军事家,拉佐瓦耶夫这个蠢材,在彭德怀面前指手画脚,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彭德怀的解释

就在这不久后,金日成也找到了彭德怀,他也无法理解,明明大好形势就在眼前,为什么突然就下令停止追击了,金日成还觉得,这么大的事,多少也应该先和他先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吧。

毕竟朝鲜人民面对国仇家恨,更加希望能够早些将美军赶走,即便不能,借此机会歼灭更多的敌人也是不错的选择。



彭德怀理解金日成有这样的想法,也理解大多数人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必须说清楚现在志愿军面临的困境,还有根据侦查,发现“联合国军”已经利用洛东江在两岸建起了工事。

金日成又说:“志愿军休整我不反对,只希望你们要缩短休整时间,甚至可以边休整边追击。比如,可以先出动3个军追击,其余几个军再休整一个月再南进不行吗?”

彭德怀自然不同意,两人争论了足足三个小时,眼看实在说服不了对方,彭德怀拿出了毛主席回复的电文:“如朝方同志认为不必休整补充就可前进,则亦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可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

即便如此,金日成还是不死心,又找来外交部长朴宪永和彭德怀商讨,一番争论后同样没有结果,彭德怀忍不可忍说道:“我彭德怀从不打无把握之仗,如果你们认为我不称职,可以另请高明。”

眼看彭德怀发了这么大的火,两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苏联方面发来一封电报,是斯大林让金日成转交给拉佐瓦耶夫的,斯大林严厉斥责拉佐瓦耶夫坚持南下追击这一愚蠢的想法,将他撤职并调回苏联。

金日成看到电报上的内容后,向彭德怀道歉,再也没有一点南下的想法了。

彭德怀做出正确的决策

彭德怀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其实是承受着非常重大的压力的,不光是苏联、朝鲜方面的质疑,还有很多志愿军战士不理解。

但他仍然做出了这个决定,正如彭德怀所说:“我们的战士是可敬可爱的,他们把生命交给我们,我们就要珍惜每一个战士的生命”,他做到了这一点。

事实证明,彭德怀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李奇微见“联合国军”不敌志愿军,便以汉城为诱饵,引诱志愿军深入,试图等待志愿军粮草、弹药消耗殆尽,疲于追击时,集中优势火力发起反击,并依靠海军从侧面截击。

然而志愿军没有上当,1月25日,“联合国军”发起大规模反扑,好在志愿军及时休整,通过运动防御作战,以空间换取时间,成功将敌人挡在了“三八线”附近。

后来彭德怀回忆:“我打了几十年仗从来没有害怕过,但是一过了汉城,我就感到害怕。”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

不得不说,李奇微是一个善于研究的对手,他为了寻找志愿军的弱点,他通过被俘的战士了解志愿军的作战风格以及后勤补给情况,在飞机上低空观察志愿军阵地、补给线,终于发现了志愿军的一个致命缺点。

志愿军每次携带的粮食以炒面为主,营养价值极低,弹药也很少,最多只能维持一个礼拜的进攻,接下来必须休整补给,或者由新来的部队接替,他将这称为“礼拜攻势”。

为此,李奇微针对志愿军的问题制定了一套战术——磁性战术



之所以称之为“磁性战术”,是因为在接下来的战场上美军就像磁铁一样。

志愿军进攻,他们就后撤,但是撤退始终和志愿军保持在一个距离。

志愿军靠两条腿追,哪能比得上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想打,打不到,想撤,撤不了,美军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机动优势,将突进的志愿军引入“口袋”,待志愿军弹尽粮绝,筋疲力尽时,美军突然集中力量反攻,夺回阵地。

有时候,志愿军在追击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一路追到了敌人的包围圈,虽然志愿军战士拼命杀敌,但是在敌人的重火力压制下,根本难以抵挡。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对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一直到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不得不转变战略,从运动攻击性穿插性战术转变为运动防御和反击战相结合的战术。

李奇微挽救美军颓势

朝鲜战争中,李奇微的军事指挥能力比麦克阿瑟高明了许多,李奇微在任职时和麦克阿瑟在东京对战局进行了交流。



麦克阿瑟提出不要低估中国志愿军,李奇微问:“将军,如果我发现局势有利于我,您是否反对我发起进攻?”麦克阿瑟大笑:“好好干吧”。

1950年12月26日,李奇微抵达朝鲜,用两天的时间视察军队,他所看到的美军军心涣散,毫无斗志可言,刚刚经历过长津湖战役这样惨烈斗争的美国士兵,内心充满了恐惧。

他们认为悍不畏死的志愿军不可战胜,他们畏惧这场战争,畏惧和志愿军交战,很多士兵想方设法的申请调回国内发展,李奇微清楚,想要用这样的军队战胜志愿军完全是痴人说梦。

为了重新唤醒这些士兵的斗志,李奇微召开动员大会,对着军官破口大骂,然而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无奈之下,李奇微只能先着手布置防御阵地,希望能借此阻止志愿军继续南进。

他计划将南朝鲜八个师的兵力部署在一线,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部署在第二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志愿军打过来时,美军自己能够安全撤离。

可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第二次战役12月24日刚刚结束,短短一周后的12月31日,志愿军再次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第三次战役就此展开。

南朝鲜部队一触即溃,仅仅一天的时间,第一线的南朝鲜第1、第2师仓皇而逃。

处于第二线的美第1、第2师的处境也变得岌岌可危,两天后,李奇微无奈下令撤出汉城。



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站在路中间,试图阻止逃跑的卡车,可是他们毫无减速地绕过了我。”

可想当时“联合国军”的军心之涣散,然而李奇微却能在后来把这样的军队整合起来,和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打得有来有回,甚至对志愿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180师建制几乎被打散,政治部主任吴成德被俘,最终11000人的部队仅剩4000余人匆忙突围归建,彭总得知180师伤亡惨重后,怒斥60军军长韦杰,在做检讨时,彭总主动承担了责任,将第五次战役视为他四次军事失误之一。

尾声



五次战役之后,双方展开了惨烈的阵地战,其中以上甘岭战役为最,“联合国军”集中6万余人,300余门大炮,170多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双方不断增加兵力,鏖战43天,阵地反复争夺59次,美军打出190万发炮弹,山头被削掉2米,炮火密度超出二战最高水平,最终志愿军成功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至此美军再也没有发起针对志愿军的大规模进攻,直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签订停战协定后,彭德怀来到了最前线的阵地,看着刚刚牺牲的战士遗体,泪水已经模糊了双眼,他哽咽地说:

“只差那么十几个小时,这些战士就没能看到最后的胜利,我们活着的人应当永远怀念他们!”

他默默地脱下军帽肃立着,站了很久很久……



最终朝鲜战争在谈判桌上落下了帷幕,据2014年统计,共有197653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了那片战场上,为祭奠在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朝鲜建造62座墓地和243座烈士陵墓。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