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谢青梅提出建议:扩大全国文科一级教授试点范围,制定全国统一的文科一级教授选拔标准与程序。
此前,就曾有专家建议增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同等待遇;在试行文科一级教授选拔机制的基础上加快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过渡。
在没有“文科院士”称号的情况下,文科一级教授已然是人文科学领域的“最高称号”。设立“文科院士”的话题,也再次回到众人的视野。“院士”是我国最高的学术荣誉称号,如今,我国的“两院院士”制度已然成熟,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却没有与之相并列的“文科院士”。
“文科院士”,至高荣誉
“院士”称号,代表着某一研究领域的至高荣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二翼其一的人文社科领域,放眼世界,其实很多国家或地区都设置有“文科院士”。
以日本为例,日本学士院(The Japan Academy)是日本最高的学术机构由“会员(Members)”组成,会员为终身荣誉。会员根据所属专业不同,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部和纯科学及其应用学部。
还有欧洲、美国、英国等国家或地区,都有类似的“文科院士”。
其实,我国曾短暂地存在过“文科院士”。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并在其中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55年,遴选出首批61位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学部委员,其功能相当于中国的文科院士。
1955年6月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图源:中国科学院)
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此后并没有实行院士制,也未沿袭过去的学部委员制。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开始选举工程技术领域内的杰出学者为院士,并将原先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各学部选出的学部委员和新增选的成员,统称为院士。但是对原先的哲学社会科学各相关学科领域内选出的学部委员,没有明确他们的院士身份。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恢复学部委员制,但遴选机制并未面向整个学界和社会,因而所得到的国内外认可度并不是很高,也未能使这些学部委员享受到类似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相应待遇。
如何评价,争论不休
我国在人文社科领域未能设置院士,并非没有缘由。
院士称号一般授予那些在学术或技术应用上具有重大或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专家。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有“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通常,这类贡献需要通过实际成果来展现。例如开创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钱学森院士,解决了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的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旭华院士……
然而,人文社科的成果大多以理论和思辨为主,在具体量化和评价标准上,不好衡量。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为直接、明显,人文社科领域的转化,是间接而隐晦的。“文科院士”的成果评估,更为困难。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人文社科领域独有的“主观”问题。同行评议是国际上通用的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评价的经典做法,但人文社科领域存在不少“认同”上的障碍,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判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很难评判出孰优孰劣。同行评议尽管是一种主观的方法,但在人文社科评价领域尚没有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宁的《再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及评价标准》一文指出,无论是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遴选出的人文组28位院士,如胡适、郭沫若等,还是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的61人,如季羡林、茅盾等,不难看出当时遴选文科院士的一些标准:
(1)他们大都是学界泰斗级的人物;
(2)他们大都著述甚丰,在本学科及其相关的学科领域内处于领军地位;
(3)他们大都有着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其中有些学者已经载入中国现当代学术史册,其学术成就留存后世。
这说明,人文社会科学院士的评价是可行的,但标准极高、评选极难,这也是我国在人文社科领域无法设立院士的部分原因。
路漫漫兮,上下求索
世界各主要人文社会科学大国和强国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荣誉学衔机制,即院士制,这不仅是对从事科学和人文学术研究的学者的最高褒奖,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国家在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内所达到的水平的一种自信。王宁认为,中国应实行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院士制。
设立“文科院士”,是一条探索中的漫长的路。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在此之后,各高校纷纷行动,文科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一级教授等岗位随之设立。
2004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遴选“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比照两院院士标准遴选,受聘者享受与院士相同待遇。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教授一级岗位聘用实施办法》,在校内正式启动设置并聘任人文社会科学教授一级岗位工作。此前2006年开始的人事制度改革对应的一级岗,理工科就是院士,而人文社会科学过去没有院士,所以没有对应聘任。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刘伟指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岗位教授,相当于评院士。”
二十余载,各大高校正在为人文社科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设立文科院士的呼声,也从未停止。两会会议中,也多次见到文科院士、文科一级教授的相关建议。2017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马敏就提出,要尽快设立“文科院士”。
2022年,全国人大代表、时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的沈满洪提交关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法》的议案,建议增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同等待遇。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建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并在人社部的指导和协同下制定选拔机制,在试行文科一级教授选拔机制的基础上加快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过渡。
对于设立“文科院士”制度的呼吁,无疑也是对那些拥有杰出成就的文科学者们的认可与重视。展望未来,无论“文科院士”设立与否,我们期待更多年轻学者投身人文社科领域,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科院士”不仅仅是一顶帽子,是对于文科系统创新能力与成果的呼声,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德才兼备的学者的呼唤。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