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建国初期的“怪才”陈伯达,相信世人都不会陌生。此人当年被誉为毛主席的“笔杆子”,深得伟人的赏识、器重,其笔下文章、功夫更是堪称一绝。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平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他,却在上台后讲话3分钟都非常困难,这又是为何?



陈伯达的声名鹊起,其实要从1966年开始。彼年6月1日,陈伯达撰写的一篇名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瞬间引起全国各地巨大震动!

哪怕时至今日,这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仍旧是不少老百姓的口头禅。而作为幕后撰稿人的陈伯达,亦是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很多人看来,能写出不少“脍炙人口”、“名震天下”的大文章,此人必定口才了得、字字玑珠。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平常妙语连珠、语惊四座的陈伯达,却在上台后讲话3分钟都非常困难。而且他所说的每一句都是磕磕绊绊、断断续续,让台下的人听得极其费劲。

言至于此,不少人则更为奇怪:既然此人能被冠以“笔杆子”、“怪才”等等名号,为何上台后讲话3分钟都困难?难道一切都是锦绣其外、徒有其表?

其实,陈伯达的一生经历十分传奇。作为曾经的党内第4号人物,跟着毛主席几十年。在当年的抗日时期,陈伯达和胡乔木等人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众所周知胡乔木是因为写作基础扎实,以及加上一篇极其优秀的作品得到了毛主席的关注、赏识,此后特意调到身边做机要秘书。



至于陈伯达,他之所以能成为毛主席的“笔杆子”,不单是因为其写作功底,其中还有他“胡侃闲吹”的本事。

世人皆知毛主席的知识量经天纬地、旷古迄今,一般人无法跟上他的思维谈话,更不要说对答如流、信手拈来。但是唯独陈伯达,他却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此人虽然能在伟人面前侃侃而谈,但是一旦上台面对数百、数千之人时,他却十分慌乱,甚至连讲话都难。

1951年的5月时,我党召开全国第一宣传会议。当时是田家英、余光远、陈伯达等人分别上台演讲。

前面几人说的稳妥、且顺利,并未出现什么乱子。但是到了陈伯达上台演讲时,王宗一却突然发难,瞬间让陈伯达陷入尴尬境地。

按理说,面对如此突发情况,一般口才不错的人都会圆滑应对、当场反驳。然而陈伯达却一下子傻眼了,甚至急得脸红脖子粗。面对王宗一的故意发难,他满腹愤怒、尴尬,却一时间不知如何表达,只能嘴里不停地说着:“你们看看,看看,这家伙又来了!”

如此急言急语、逻辑混乱,就好像民间百姓在胡乱骂人一样。此事让陈伯达的威信、尊严瞬间扫地,当时不少人说如此口才之人竟然还能进入中央宣传部任职。



自此以后,每次只要陈伯达上台发言的时候,他都会尽力把时长控制在3分钟左右。有时候超过3分钟,他很容易说话磕磕绊绊,甚至急得脸红脖子粗。其实,陈伯达的文化、撰稿水平是不可否认的。不过,上台演讲亦是他无法忽略的重大缺点。因此晚年的他都会尽量减少公开场合演讲,大部分精力都是用来写作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