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为你准备的书是《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腾飞,也见证了经济萧条带来的长期困境。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些国家可以一路繁荣,而有些国家却始终挣扎在贫困的泥潭中?非洲、拉美这些地区为什么迟迟没能走出贫穷?最重要的是,这种贫穷到底是不是命中注定的?那些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能不能还有机会逆风翻盘?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某个国家的命运,更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答案在哪里?《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两位作者,达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给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是制度的差异划分了世界上的财富鸿沟,塑造了各国不同的历史轨迹。
简单来说,政治和经济的规则,以及它们对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程度。制度决定了政府怎么运作,法律怎么制定,产权怎么保护,市场怎么开放。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关键在于这些制度是包容性的,还是榨取性的。
举个例子,美国在2016年的人均收入是5万美元,而全球十大最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只有200到500美元,这差距是一两百倍。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过去50年,这种贫富差距几乎没有缩小过。可是在18世纪中期,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其实比今天要小得多。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种分化愈演愈烈?制度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就是我们这15讲的核心内容。
今天的第一讲,我们要从打破传统观念开始,揭开国家失败的真正原因。
一、是什么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
纵观历史,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早已司空见惯。可是,为什么有些国家能繁荣昌盛,而有些国家却困顿不前?很多人会说,这和地理条件、文化传统或者政策错误有关。然而,这些解释真的能站得住脚吗?
1.地理决定论的局限
首先,我们来聊聊地理决定论。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热带国家更贫穷,因为气候炎热让人变懒。他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特性和经济发展,气候、地形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例如,寒冷的北欧地区环境严酷,人们必须勤奋计划,才能生存下来,因此形成了更为稳定和有效的社会组织。而热带地区气候炎热,人们就容易懒散、缺乏进取心和创新精神。这种理论在当时非常流行。
但真的这样吗?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反驳这个观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是位于热带的国家,但今天的新加坡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而与此同时,气候宜人的非洲部分地区却依然贫困。再看看历史,中美洲的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在同样的热带环境中高度发达,远远领先于当时的北美洲。此外,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条件差不多,但它们在早期殖民时代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所以,地理因素或许是影响发展的背景,但真正决定戏剧走向的,是别的东西。
2.文化决定论的矛盾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文化决定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提出,文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他认为,“新教伦理”推动了西欧的工业化。新教提倡的勤俭持家、努力工作的价值观,激励了人们积累财富,从而让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
但是,如果文化真的能决定一切,为什么同样受新教影响的乌拉圭和阿根廷没能赶上美国和加拿大?同样的儒家文化,一个世纪前被批评为“束缚经济发展”,而今天却成了中国和新加坡经济成功的“助推器”?这些反例说明,文化虽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它可能是“燃料”,但不是“引擎”。
3.无知假说的迷思
最后,我们来说说无知假说。无知假说把贫穷归因于领导者的政策失误,认为一些国家的失败是因为领导者缺乏正确的知识和政策,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比如,很多非洲国家的工业化失败,被认为是因为领导者不懂得如何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
但这种解释也有很大局限。比如加纳的元首恩克鲁玛,明明拥有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组成的顾问团,为什么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