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的3月18日,美国国家档案馆放出了1123份文件,都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案有关的调查记录。
当人们还在企图从这次解密的文件中,翻出什么背后的隐秘之时,似乎已经少有人再去关注案件本身:
肯尼迪遭到前海军陆战队士兵奥斯瓦尔德的枪杀已经众所周知,但暗杀事件之后,奥斯瓦尔德也在被押往监狱的途中,遭到另一个人的枪杀。
就在今年的1月23日,特朗普宣布,还将解密与肯尼迪总统之弟罗伯特·肯尼迪以及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相关的文件(二人均遭枪杀)。
我们愕然发现,在这桩桩件件的大事中,“枪”之一字贯穿始终。话说,美国为什么不禁枪呢?
可能在子弹擦过右耳,特朗普还是选择振臂高呼“天佑美利坚”时,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个法案的滥觞
1513年,随着首批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大地,枪支也相伴而至。
不过,早期的枪支有着数量少、射程短、发射慢等诸多弊端,因此在殖民初期,枪支并未给欧洲列强带来显著的军事优势。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枪支的生产制造难度降低,工艺也得到了提升,于是,便渐渐扎根在这片土地,甚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殖民者为弥补战争开支,对北美殖民地征收重税,引发广泛不满。1773年12月16日夜,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
英国政府面对反抗,强硬以对,而这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就在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镇发生武装冲突,民兵向英军开火,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在独立战争中,民兵手中的枪支成为了最重要的武器。可以说,没有枪支,就没有美国的独立。
于是在战后,当时的决策者就将“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这一条款写入了美国宪法,这就是后来引发了无数风波的宪法“第二修正案”。
独立后,美国向西扩张疆土,发起了“西进运动”。但当时,警力严重不足,于是在这片荒蛮的土地上,枪支就成为了应对不速之客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勇于开拓的牛仔形象和他们手中自卫的枪支,就渐渐成为了美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持枪权被视为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个国家深深绑定在了一起。
如果说,故事就停在这里,倒也不失为一桩反抗殖民、奋斗拓荒的美谈。但冰冷的现实总会在某个时刻撕开浪漫主义的帷幕,只将血淋淋的真相抛给世人……
我们至今仍不知道,为啥美国人什么奇怪的东西都要往宪法里写。就在1920年的元旦,美国干了件前无古人的狠事:用宪法禁酒!
可酒精哪是法律能封印的?由于国会留下了漏洞,允许药店向特定病人出售酒精作为药物。于是,在酒鬼们的狂热支持中,纽约的药店数量短时间内激增了三倍。
黑帮们也找到了“致富经”,酒类灰色市场、黑市顷刻间开遍了全美。
而由此引发的黑帮乱战和恶性案件更是层出不穷,美国的犯罪率直线上升。
眼看街头火并比酗酒闹事凶残百倍,于是,1933年美国又宣布废除禁酒令。这场折腾了13年的“社会实验”,最终让第18修正案成了美国宪法里唯一被丢进垃圾桶的条款。
可酒类重新合法化后,黑帮并没有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街头巷尾的枪战还是时刻牵动着美国政府纤弱的神经。
终于,美国政府受不了了。
1934年,国会制定了全国枪支法。紧接着,又于1938年制定了联邦枪支法。力求对枪支的生产销售进行规范,开启了枪支的备案登记,且明令禁止向罪犯出售枪支。
或许是觉得,有了相关的法律,就可以使状况得到缓解。因此,在此次立法之后,美国政府整整30年都没再制定新的枪支管理法。
而结果就是,一枚精心策划的子弹射向了敞篷车中的肯尼迪……
几场权利的博弈
其实美国民众一直都对政府持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政府是“必不可少的恶”,所以应该尽可能缩小政府的职能;另一种则认为政府是“善”,因此要扩大职能以提供更多服务。
这两种观念反映到持枪问题上,自然就形成了禁枪与不禁两种不同的立场。
但不管他们对政府插手禁枪的讨论有没有得出结果,总统遭遇枪杀,说什么都不能再用“个人权利”的说法为凶手开脱了。
而紧随其后的是,颇具影响力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也遇刺身亡。一石激起千层浪,连续两大重要人物都死在枪下,美国政府说什么都不能再放任不管了。
迫于社会压力,美国政府制定出了1968年枪支管制法,通过提高年龄上限、加强执照申领与产销记录的监管来作出限制。
可加强监管又不是设立门槛,儿戏般的法律最终导致了,到1992年,共有28万家销售商合法获得了售枪执照,比当时全美的加油站数量还多,真正实现了购枪的“便利化”。
这进一步导致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犯罪率再创历史新高。就连里根总统也没能躲过被刺杀的命运。
而这次,“大的”终于来了。
与里根总统一同遇刺的还有他的新闻发言人吉姆·布雷迪,枪击给他留下了终身的残疾,于是,在他的夫人莎拉·布雷迪的努力下,“布雷迪法案”诞生了。
布雷迪法的核心内容是:审查购枪者的背景,以减少落入危险分子手中的枪支。
为了配合布雷迪法的实施,联邦调查局于1998年启用了犯罪背景即时审查系统。
科技手段的加持无疑是有成效的,海量的数据库涵盖了法律禁止购枪的各种相关情况,销售商可以通过这数据库审查购枪者的背景,限购法律终于不再是一纸空文。
可说巧不巧,就在2001年,“9·11事件”爆发了。
恐怖袭击的突发令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持枪自卫热潮,再加上“全国步枪协会”这样的拥枪组织大加游说,禁枪的声音又一次淹没在了临危自保的愿求之中。
其实通过禁酒令的废除,我们就能看出,美国民众最会找法律的漏洞了。那你“布雷迪法案”,难道就完美无缺?
其实想要管控枪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枪支登记制度。因为只要是枪,就逃不出枪弹痕迹检测,再加上每把枪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一旦登记,很多犯罪将无所遁形。
但恰恰美国一直都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枪支登记制度,究其原因,在于许多持枪者都会担心,如果政府掌握了哪些人持有枪支,就为政府最终没收所有人的枪支开启了大门。
在这样的背景下,枪支代购就成了美国人获取枪支最便捷的途径。
没有全国性枪支登记制度,代购枪支就没有什么风险,法律条文又一次在美国人的“智慧”面前失去作用。
而“海勒案”的最终宣判,更是为这个持续了两百年的争端划上了不算句号的句号。
身为联邦司法中心的安保人员,海勒的日常工作本就离不开枪。然而,当他返回位于犯罪高发区的住所时,却因华盛顿严格的枪支管制条例无法得到安全保障。
尽管海勒依法向警方提交了申请,但始终未获批准,于是他便将华盛顿市政府告上了法庭。而这次他手中的武器,正是那个已逾200岁的宪法第二修正案。
尽管最高法官仍然就这一修正案进行了夸张的“释经”,但最终还是给出了华盛顿市法律违宪的定论。
从此,上至总统、国会,下到各级法院,再也没有人能够就这个问题掀起什么风浪了。“禁枪”不会再成为议题,“限枪”才是未来的主旋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由利益集团操控政治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政治就是利益集团政治。
多少年来,枪械产业不仅成为了美国联邦和各州的“纳税大户”,同时也关系到美国的国计民生,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
在此影响之下,两党政治也不得不把“枪支议题”变成操弄选举的“楔子”。
一方面,两党都需要一个契机来吸引竞争对手阵营中的部分潜在支持者,并弱化选民对竞争对手的支持。
另一方面,这个议题可以转变竞选主题,特别是竞选连任者在国家经济形势乏善可陈或者国家陷入战争困境时,转移选民关注的焦点。
即便当选之后,美国总统也要和枪民们“套近乎”,博得他们的好感,即便,他们已经付出了好几位总统的代价……
参考文献
[1]《美国枪支文化:一部用枪支写成的国家历史》[M]孙昂 著
[2]《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M][美]帕梅拉·哈格 著、李小龙 译
[3]《比登天还难的控枪路:持枪权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研究》[M]江振春、任东来 著
[4]《美国社会的公共政策》[M]张晟 主编;周拓宇、王丹 副主编
[5]《禁枪难,美国民主的怪圈》[J]江振春
[6]《美国禁枪的障碍与前景》[J]王宏伟
[7]《美国禁枪问题的法学思考》[J]尹凯妮
[8]《美国禁枪缘何长路漫漫:以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为视角》[J]杨晓艳
[9]《从宪法学角度看美国禁枪问题》[J]高丽娜
[10]《美国为何做不到禁枪?》[J]江振春
#春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