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留学生大国,但最近几年,赴英学生在年年下跌,中产家庭正悄悄抛弃英国。
而国际生又是英国大学的生命线,失去生源的英国大学频繁传出破产的消息。
在生存面前,英国大学不得不一边暴涨学费,一边自降身价。
前些年不断提高申请门槛的学校为了招满学生,今年开始放下身段,降低录取门槛。
这更加深了留学家庭对其教育质量和含金量的怀疑。
01
— 湾妈看世界 —
为何中产正在抛弃英国大学?
短短几年时间,曾经当红一时的留学目的地,如今却有了走下坡路的迹象,这不免让人好奇英国到底怎么了?
实际上,英国高校的吸引力下降是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
- 首先,经济下行期,高涨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不少中产家庭望而却步。
海外高校国际生每年涨学费已经是常态化操作,英国也不例外。
以代表院校英国G5为例,牛津各专业学费普遍上涨10%、剑桥5%、伦敦大学学院7%到9%之间等,理工科、商科专业更是涨势迅猛。
剑桥大学2025-26学年的纯学费在27024英镑到70554英镑之间(25.3万元到66万元),相比去年的25734到67194英镑,相当于每年要多交1万到4万元。
除了学费外,国际生还必须缴纳年度学院费,收费都上涨到了1万英镑以上了,最高一年要缴13950英镑,约13万元。
牛津大学国际生涨学费最夸张,2025-26学年涨到了35260英镑到59260英镑,最低的专业一年涨了2万多元。
涨幅最大的专业从48620涨到了59620英镑,相当于一年要多交10万元。
学费大涨,生活费也跟随通货膨胀在极速攀升。
牛津大学预计在2025-26年每月生活成本在1425英镑至2035 英镑之间,9个月花销总计18315英镑,约17.2万元。
如果在校外租房住,又是一大笔费用。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伦敦的平均每月房租飙升至2206英镑(约2万元),创2015年以来最大涨幅,按照本科三年来算,仅是房租就要花费小一百万。
- 其次,签证难成最大问题,想在英国留下来的几率越来越小。
从去年开始英国政府就颁布了多项留学签证新规。
去年1月起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前,不能将学生签证换成工作签证。
陪读签也被限制了,除攻读硕博士学位留学生外,禁止其他留学生在英国大学读书期间将家属带来英国居住,包括伴侣和子女。
数据显示,自 2024年1月颁布禁令以来,家属申请数量减少了 84%,从11.4万个降到不足1.8万个,学生签证数亦减少了16%。
毕业生签证(PSW)审核变得更加严格。
PSW是英国政府为国际学生提供的一种毕业后工作签证,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可以获得2年签证,博士毕业生可以获得3年签证,方便在英找工作。
去年开始就加大了审查,防止“以工作为目的”的人利用该签证来英。
最近《泰晤士报》又传出消息,PSW签证可能会缩短,大幅压缩留学找工作的窗口期。
缩短时间还只是第一步,接着还会筛选出高技能留学生。
如果国际生毕业后必须获得符合其学历水平(graduate-level)的工作,否则就要离境。
这也在变相劝退一些低薪行业的留学生,倒逼学生选择热门高薪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学费高,竞争力激烈,有可以说英国费尽心机在捞钱。
- 另外,英国大学的排名也在下滑。
QS前百的院校数量越来越少,2025QS世界大学排名,英国进入前100的学校数量只有15所,排名整体上也有所下降。
虽然评判一个大学的好坏不能以排名论英雄,但国内就业、落户、考公考编等会参考QS100的榜单。
所以英国排名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吸引力。
而同为英联邦体系的澳大利亚和香港,因为排名的大幅上涨、性价比高,被中产家庭竞相申请。
- 最后,穆斯林“占领”英国,涌现诸多问题,令人望而却步。
近日英国政府任命Sir Hamid Patel为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的主席,这起任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因为Hamid Patel是位穆斯林。
哈米德爵士曾任布莱克本 Tauheedul 伊斯兰女子高中的校长,在他任职期间,该校是英国首批鼓励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佩戴头巾的学校之一。
他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诵读一次《古兰经》,并且不要携带印有“非伊斯兰图像”的文具。
现在英国有300多万穆斯林,他们集中在伦敦、伯明翰等大城市。
英国议会有24名穆斯林议员当选,去年英国地方选举,11个城市的市长,有9名是穆斯林。
有很多留学生都称,在伦敦留学就如同去到了穆斯林国家,有人大胆预测称到本世纪末,英国穆斯林人口将会超过一半。
穆斯林群体的崛起引发了文化焦虑,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此前英国发生的好几次暴力事件,背后都有穆斯林的身影。
有人戏称,英国或许将成为“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
随着穆斯林群体在英国的枝繁叶茂,越来越多的穆斯林群体进入政界和教育界,许多人都称这可能会导致英国教育竞争力下滑。
当传统的精英教育染上宗教文化,谁还会买单?
于是不少中产家庭在逃离英国,奔往澳洲、新加坡、香港等地。
02
— 湾妈看世界 —
生源数下滑,
给英国大学带来了众多危机
凭借高等教育的实力与声誉,英国每年吸引了数十万国际留学生,他们的到来为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每年贡献了400多亿英镑。
但如今英国正在失去其以往的魅力。
根据英国内政部数据显示:
英国在2011年至 2016 年间,向国际生发放的学习签证每年约为20万份,2016年之后,数量稳步上升,2019年达到268,674份。
在2023年600,024份的峰值后,签证数量就逐渐减少,到2024年降至415,103份,签证数量下降31%!
专门为国际学生提供大学入学管理服务的公司Enroly称,来自英国31所大学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七月底,国际学生缴纳押金和录取数量下降了41%。
其中研究生授课型硕士课程的降幅尤其大,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55%,本科生人数则下降了23%。
因为生源数量的下降,英国高校频频出现财务危机。
爱丁堡大学是英国最古老、最富有的学府之一,今年却传出该校财政存在紧急缺口,在未来18个月内将出现1.4亿英镑的财政赤字。
这使得它将成为英国大学在资金危机期间出现的最大赤字。
就连数一数二的剑桥大学现在也面临着5300万英镑的财政赤字,进而出现了经费告急、人才流失等严重问题。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监管机构“学生事务办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发布的年度报告,2023-24学年,40%英国大学呈现财政赤字,其中已有43所学校连续3年财政亏损。
大概四分之三的大学明年可能支出超过收入,预计总赤字将达到16亿镑。
生存危机面前,英国大学开启裁员计划。
英国近四分之一的顶尖大学正在削减员工数量和预算,裁员或失业人数多达1万人。
比如卡迪夫大学运营赤字为3100万英镑,由于收入下降,计划裁员400人;
纽卡斯尔大学为节省2000万英镑,计划裁撤300个岗位;
谢菲尔德大学有5000万英镑赤字,计划启动自愿遣散计划;杜伦大学也推出了自愿离职计划。
紧接着,英国部分大学不得不关闭不赚钱的专业或是学院。
爱丁堡大学目前削减成本的措施主要是重组、关停课程、合并学院,将部分服务集中处理或外包等。
谢菲尔德大学把英国唯一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和景观学会双重认证的硕士项目都取消掉了。
卡迪夫大学宣布关闭古代史、护理、音乐、现代语言和翻译等多门课程。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关停了音乐系。
面对这场财务危机,一众国际生调侃道:学费交了,教授没了,就连学校也命不久矣!
03
— 湾妈看世界 —
英国大学开始自救
降低门槛,增加高需专业
内部用关闭课程和裁员的节流方式缓解压力,外部依靠开源手段吸引更多学生来就读。
有多所英国学校为了填补生源缺口,纷纷降低录取门槛。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罗素集团大学的工作人员被告知:“为应对当前的财务挑战,大学决定降低所有部门和项目的海外申请者的学费。”
约克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院校本科申请者的典型录取要求是A-level成绩为A,但为了生存下去,学校会录取一些A-level成绩相当于B或C的国际申请者。
这使得部分学校的海外学生招生政策与英国本土学生保持一致。
不光本科生门槛降低,硕士录取标准更是降了又降。
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均分降到81-85分,而且部分专业接受双非背景的学生;社科、艺术等学院均分降至80分。
利兹大学的商学院、法学院均分统一降低到75分;还有南安普顿大学部分专业雅思总分只要6.5分。
另外,英国一边砍掉冷门课程,一边又在增设新专业。
今年有很多英国名校加入开设新专业的队伍。
它们开设的新专业要么是把自身学校的优势之处发挥到最大,要么是顺应市场需求,发展跨学科专业来吸引生源。
LSE新增经济学与数据科学这一交叉专业;爱丁堡大学新增生物科学的本硕连读专业。
跨学科研究闻名的伦敦大学学院(UCL)今年一口气增设了6个本科专业,包括艺术与技术、商业与健康、哲学与计算机科学、青年,社会和可持续未来等等。
工科背景雄厚的布里斯托大学在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新开了4个本科专业;
在自然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方面具有优势的利兹大学则是新设环境地理科学专业。
或许响应时代发展,也或者是招揽更多生源,剑桥大学也宣布成立本世纪首个学院——贝内特公共政策学院。
其核心目标是将AI与社会政策制定结合,解决当下面临的经济不平等、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04
— 湾妈看世界 —
对于普通孩子,
英国留学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卖方市场转换到买方市场,英国大学角色突变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是,英国大学降低门槛的多半是冷门专业,热门高薪有前途的专业在这一波争夺战中,会变得更加难。
如果想申请这些热门专业,孩子的实力一定要过硬。
机遇是,依赖国际生的英国大学急需生源来喂饱肚子,国际生有大把的机会。
英国大学依然欢迎真正想去求学的孩子,甚至推出奖学金等优惠政策。
如果想要孩子去见识更大的世界,不能仅仅因为门槛降低而盲目跟风,而是选择适应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
同时深入了解目标院校的教学质量、财务状况等信息,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做出理性的选择。
不管是毕业后留英,还是归国,培养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留学期间的就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为求职打下基础。
各国形势风云突变,留学进入寒冬期,正是我们重新思考留学价值的最好时机。
未来的留学,考验孩子的综合实力,更考验一个家庭的决心和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