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政府近日陷入一场自掘坟墓的闹剧,公开宣称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不具法律约束力”,试图否认台湾是中国领土。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这份声明恰是中国放弃战争索赔的唯一法律依据。
当日本急于推翻历史协议时,他们如何面对这笔天文数字的战争赔款?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中国能否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经济、文化遗产等多维度索赔,重塑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自作聪明的“搬石砸脚”
2023年3月11日,东京樱花尚未盛开,日本政府却在国会答辩中点燃了一把足以烧伤自己的火。
一位自民党议员提出质询,对《中日联合声明》中“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出挑战,内阁官房长官随后给出了震惊四座的回应:“该声明因未经国会批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此言一出,日本政客还在暗自庆祝找到了绕开一个中国原则的“巧妙”方式,殊不知已经引火烧身。
他们忘记了一个致命细节:这份声明中还有另一条关键内容,中国放弃对日战争索赔,否认声明效力,等同于亲手撕毁了日本免于巨额赔偿的“护身符”。
赔款数额有多大?以1945年币值计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军民伤亡3500万人,若按国际惯例计算复利,现在已经膨胀到足以让日本经济窒息的30万亿美元天文数字。
中国外交部回应犀利而克制,援引《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指出:“台湾归属中国的法理依据源自二战结果,日方若否认声明效力,就等同于否定自身战败国身份。”
有趣的是,2002年日本福冈地方法院曾判决:《中日联合声明》并未排除中国民间索赔权,这意味着,即使在声明有效的情况下,中国民间对日索赔本就有法理基础。如今日方自己否认声明效力,更是为中国官方重启索赔铺平了道路。
国内法学界指出,中国1972年放弃索赔是基于邦交正常化的善意之举,本质上是单方面政治决断,而非国际法意义上的永久性义务,日本既然自己掀桌子,中国完全可以凭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账本,重新向东京递交战争赔偿清单。
此事在中日关系史上可谓小题大做,日本为了在台湾问题上挑衅,却无意中打开了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潘多拉魔盒,以小博大,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次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盘,怕是要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历史账本上的每一笔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中国人记录历史绝非如此,抗战时期的损失清单详细得令人咋舌。
翻开这部“血泪账本”,东京的政客们可能会面如土色,中国的历史档案里,日军侵华期间的罪行被记录得一清二楚,分省市、分县域,甚至细致到日军“在河北某村抢了几只鸡、割了多少麦子”这样的微观细节,这些账本如今不仅存放在国家档案馆,更有印刷版本在全国图书馆公开借阅,甚至可以网购获得。
日本人可能不明白中国人的记账习惯:胜利可以一笔带过,失败则要事无巨细,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年签订《中日联合声明》时,中国仅仅放弃了“政府间”的官方索赔,而从未禁止民间和个人索赔权。
这一点,连日本法院都心知肚明。2002年福冈地方法院审理中国劳工索赔案时,判决书明确承认:《中日联合声明》并不排除民间索赔权利,这意味着即使在声明有效的情况下,14亿中国人已经手握法理武器,可以随时向日本提出索赔。
时间回溯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曾成立专门赔偿委员会,计划向日本索赔620亿美元。而1952年国民党当局在签署《台日和约》时,为换取美日支持竟单方面放弃赔偿,这一点新中国从未承认,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更是将日本战争赔偿巧妙转化为“劳务补偿”,为战犯们大开逃责后门。
除了经济损失,日军还劫掠文物超360万件,包括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在内的无价之宝,这些文物追索同样是索赔清单上的重要一项,如老子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从追索文物开始。
有趣的是,1947年盟国赔偿委员会曾明确规定:中国应获得日本总赔偿额的40%。而以目前日本经济体量,若真按历史账本全额索赔,恐怕会让东京不慎回到“一穷二白”的战后状态。
此时再看日本政府否认《中日联合声明》效力的举动,仿佛是一个债务人主动撕毁了债权人的免息承诺书,自取其辱莫过于此,比扬州三月的鹅毛还要不明智的是,他们可能忘了中国人的祖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友是友,“债”是债
当日本政府的这番惊人言论传出国门,国际社会的反应绝非东京预想中的不痛不痒。
韩国是第一个跳出来的,毕竟他们在“慰安妇”和强征劳工问题上与日本纠缠多年,汉城外交部不假思索地表示:如果中国重启对日索赔进程,韩方将密切关注并考虑相应举措,菲律宾、印尼等国也暗中活络起来,这些曾被日本铁蹄践踏的国家,面对可能的索赔机会,眼睛亮得能在夜里反光。
国际法权威学者斯蒂芬森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单方面否认条约效力的行为,如同小孩子过家家,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明确规定“条约必须遵守”原则,这是国际关系的基石,不是想撕就能撕的。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连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都坐不住了,发表委婉声明称:任何危及区域稳定的单边行为都不符合本区域共同利益。这是国际组织能发出的最接近警告的措辞了。
反观日本国内,政府的这一举动也未能获得一致叫好,村山信一等学者公开撰文批评政府立场,称此举是“历史修正主义”的危险信号,前外相河野太郎则通过私人渠道暗示:这不过是为参议院选举讨好右翼选民的政治伎俩,外交垫底的政治表演。
日本经济界更是紧张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野村证券紧急发布风险评估报告,直指如中国重启索赔程序,日企在华投资和资产将面临冻结风险,三井住友、三菱UFJ等金融巨头的股价应声下跌,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比任何政客的花言巧语都更能说明问题。
中日关系专家周刚分析道:“日本政府这一行为,逻辑上如同债务人撕毁自己的减免协议,然后向债权人宣布我不认账了,”如此荒谬之举,不仅国际社会不会支持,连日本国内理性力量也难以接受。
更讽刺的是,就在内阁发表这一声明的同一周,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华日企上一季度利润创下历史新高,“桥归桥,路归路”,经济合作可以继续,但历史欠账同样需要面对,这是国际社会对日本最起码的期待。
当年为何不索赔?今日又如何反制?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谈判桌前那个看似吃亡的决定,放弃对日战争索赔,其实暗藏战略深意。
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亟需打破西方封锁,引进先进技术,日本作为亚洲工业强国,可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外援”,同时,在大国博弈格局中,中日关系正常化也有助于牵制苏联,周恩来不惜以战争赔偿为代价,换取更大的战略空间,堪称大国外交典范。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卓有成效,1979至2008年间,日本向中国提供了265亿美元低息贷款,约合2.6万亿日元,助力中国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如邓小平1984年所言:“我们不是不要赔偿,而是以更大的格局看待中日关系。”
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已经从一个百废待兴的发展中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日本的经济依赖早已不复存在,当今中日贸易额达318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占比近七成,日企在华投资超1400亿美元,经济杠杆完全掌握在中国手中。
如果日本真要一条道走到黑,中国完全可以使出“组合拳”:冻结部分在华日资,限制稀土出口,支持民间索赔诉讼,甚至可以同步启动琉球问题研究,19世纪末,琉球被日本强行吞并,中国从未正式承认琉球主权归属,既然日方自行否定了《中日联合声明》,那么这一历史问题也可以重新谈判了。
当然,理性的做法并非贸然行动,中国社科院的评估报告建议,索赔可采取“分阶段实施”策略:先启动民间诉讼(如细菌战、劳工赔偿案),再推进国家索赔,同时追索被劫文物,构建多维压力。
实际上,日本政府的这一“口误”,恰给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更多回旋余地,既然日方否认声明效力,中方就不必再受限于当年的表述,可以更加灵活地制定对台政策,这是日本始料未及的后果。
日本自诩为“经济第三大国”,却在与历史和解这道必修课上屡屡不及格,相较之下,德国坦然面对历史,真诚道歉并实施赔偿,如今已成为欧洲领导者,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日本到底是选择和解之路,还是继续做历史的逃兵?答案已经不仅关乎日本的良心,更涉及其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结语
历史从不会被轻易抹去,就像欠债总要还,当日本试图否认历史协议时,却意外打开了战争赔偿的潘多拉魔盒,中国的战略忍耐不是软弱,而是大国智慧;如今日方自毁保护伞,不仅让台湾问题回归法理原点,也让战争赔偿重返谈判桌,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我们应该立即重启索赔程序,还是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不妨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毕竟这笔账,迟早是要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