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鑫淼
这两天看到一个视频。说浙江嘉兴一个小学课堂里,老师让他的“课代表”到讲台前面。讲台桌上放着一堆小纸条,都是叠好了的。
老师说:“里边有空白的如果抽到空白的小纸条了,当天全班没作业”。然后,我就看着老师一边看着学生往台上走,一边拍视频。
课代表来了,到了课桌那儿摸摸看看,拿了一张打开一看,“空白”的。
然后,马上转身示意。全班的小学生们一下沸腾了一片叫好。后来老师说:“我准备的所有的纸条都是空白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高兴高兴,今天全班没作业”。
而视频当中孩子们几乎要溢出屏幕的笑容,成功的感染到了网友。哎呀!评论区里挤满了羡慕,求同款老师等等这样的呼声。
还有网友留言说,当我们这一代人下班被抽干经历,看到孩子们还要写作业那真的是共情了。到底是谁非得让他们先苦后甜呢?难道不能匀速地去学习和成长吗?
看到免作业成为孩子们梦寐以求的福利,甚至因此激动到欢呼雀跃,我们既替他们开心,又不禁陷入感慨!究竟是怎样的压力让他们对短暂的轻松如此珍视和兴奋。
我们不能否认作业对于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但当作业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占领者,当作业量成为衡量老师责任心,衡量学生努力度的标尺,那教育就已经偏离正轨了。
有时候让小学生抄课文抄几遍十几遍,这种机械重复到了初中、高中、凌晨还在刷题,家长疯狂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还有学校繁重的学习任务,这种过重的学习压力不仅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他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评判思维、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成为只会死记硬背的知识容器。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那是对教育生态的一剂猛药。这个政策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过热的问题。让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教育良好的生态,作业减量,课堂质量提升,这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喘息的空间和时间。
但是由抽签免作业引发的热议,又反应出政策落地面临的挑战。我们已经迈出了减负的第一步,但让免作业从偶然惊喜变为常态从容,还需要更多的毅力和智慧。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点燃思考的火种,而不是填满时间的容器。我们却时常被作业该不该有而争论不休,如果有一天免作业不再成为新闻,而是成为教育的常态,如果学生能够从容地说一句:今天作业不多,但我自己研究了感兴趣的问题。或许那个时候教育才算真正的回归了它的初心。
我看有网友说我们初中老师也跟我们玩那个抓阄的游戏。但是,我们老师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抽到默写古诗。
还有网友说,这个老师真是有心了,这样真的会让学生们开心很久很久。而且开心的不只是一个学生。
也有网友说没关系,你老师给学生免作业爸爸妈妈,回家还会给孩子们布置作业的。
还有网友说,那你这个老师是你这么拍了视频,其他有的老师学会了也能一堆纸条,每一个纸条上都写着“有作业”让学生们抓,实际上里头一个空白的也没有你这可咋整?
我想说的是:老师啊能做出免作业这个决定还是挺不容易的。毕竟还要面对来自学校以及家长方面的压力,另外呢,我看有网友质疑是摆拍。其实只要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能让更多的学生快乐,那摆拍一次倒也无妨啊。
只是该免的作业一定得免。你别欺骗孩子们感情,摆拍完了我继续留作业啊,那你这这这就不行了。
当然,我想老师也不会这么干。最后还是想说这种方式最好是学校,家长、学生这三方面达成一个共识,形成一个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另外,关于这个“双减”政策的落实,确实现在到了一个需要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落到实处 这样一个问题。有这个老师给学生用这种方式免作业,让学生欢呼雀跃就能看出来,这个2021年的这个“双减”政策的出台乃至落实,可能在某些地方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落得还不够那么实在。
如果形成一个真正的落实学生作业是非常适量,那学生 可能是20分钟、半小时就写完作业。然后是玩儿或者参加体育运动,或者跟其他的小朋友搞一搞自己喜欢的一些东西。
比如动动手啊,动动脑啊,打打游戏什么的。那可能就不会有这个人说今天免作业,然后学生就欢呼雀跃的这样的景象。
所以,这个景象虽然让人感到温暖,但也说明落实我们的“双减”政策可能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作者:剧柏含 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