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8年,淮海战役打得正紧,碾庄久攻不下,华野前线压力山大。就在大家都以为中野要去增援时,毛主席却让他们转身去打宿县。

这让不少人都看不懂,刘伯承看完命令却说:“这招儿高!”为什么放着大仗不打,反而去拿个小县城?背后另有深意。



碾庄打不动,宿县却开打?这操作有点反套路!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枪声刚响没几天,前线就已经热得冒烟。

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围着碾庄转了好几圈,对手是黄百韬兵团,死死咬住这块地皮。敌人占据制高点,武器精良,还把碾庄整成了一个钢筋铁骨的碉堡群。

当时碾庄不是什么大地方,但黄百韬在这儿扎了堆子,是国民党军第七兵团的老窝。粟裕司令派出精锐部队,目标就是一锤定音,把这支兵团连锅端了。可问题也来了——华野打得太猛,子弹跟不上,粮草告急,前线部队咬着牙在撑。



敌人可没闲着。杜聿明、胡琏两支国民党援军正从西南方向扑来,打算给碾庄的黄百韬兵团来个“骑士救公主”。按常理说,这时候该派中原野战军火速增援碾庄前线。

但毛主席偏不走寻常路。1948年11月9日下午4点,他亲自给前线下了一道电令:中野不增援碾庄,改打宿县。

宿县在哪儿?在安徽北部,是津浦铁路上的一个小县城,放在地图上都得放大三倍才能看清。

很多人一听这命令,脑袋里就一个问号:大仗不打,反去打个小地方?可是刘伯承一看这招,眼睛一下亮了。他明白了,宿县不小,它压着敌人的退路命脉——津浦铁路。



津浦铁路是徐州“剿总”退路的唯一大动脉,一头通往蚌埠,一头连着徐州,是敌人快速调兵、后撤的生命线。宿县这一点被拿下,敌人就得从泥地里跑了。

事实证明,毛主席这一步棋,是奔着“围而歼之”的大战略去的,不在乎一时之胜负,而是整盘棋都要吃下去。

11月10日凌晨3点,毛主席再次发电,强调:中野必须全力攻宿县,尤其要歼灭孙元良部队,彻底切断敌军退路。



这样一来,中野的四个纵队没去打碾庄,反而绕了个大弯,一口咬住宿蚌铁路。敌人还没反应过来,退路就像被堵了马桶,怎么也通不出去了。

这个时候,碾庄还在打,打得更加拼命。但敌人越是想跑,越是跑不出去。碾庄变成了口袋,谁进去谁出不来。而这口袋,是从宿县这个“小地方”缝起来的。

这一仗,敌人原本是四面通车,结果被活生生堵成了“死胡同”。毛主席这一招,看似保小,实则破大,打破了常规战术思维,真是“剑走偏锋,直击命门”。



小桥一架,十万人卡壳,黄百韬真被“卡死”了!

1948年11月7日傍晚,黄百韬部从新安镇开始集结。原本想抢时间突围,可部队刚整队完,就发现一个致命问题:过河的桥,没架。

这一条河本不宽,但唯一的桥,却是条窄窄的老式便桥。十几万人,几十辆辎重车,全都排着队过一条小桥,结果好嘛,半天连前锋都没走完。

新安镇的桥口一下就成了“堵车王国”。而这个时候,华野部队已经跟了上来。

王建安率部赶到桥头,不跟你客气,直接就打。最后一个撤离的敌军师还没反应过来,转眼就被团灭。



此战之后,黄百韬部开始逃,华野开始追,演出了一出淮海战场版的“你追我逃”。

敌军好不容易在夜色中渡过了河,正想松口气,结果刚走两步,就在窖湾地区又被华野给堵了。国军第63军直接被卡在半道上,连队伍都排不整。

窖湾之战,可以说是整场淮海战役中最典型的一次“卡点歼灭”。敌人不但人多,还带着大批重装备,可就在这一狭小地段,被我军“劈叉”切断。

为什么敌人这么被动?因为铁路被切了,宿县失守,津浦线彻底瘫痪。他们没办法从东线撤退,也不能用铁路调兵,只能靠腿走。

你要是走平原还好,淮海战场那地方是河网密布、地形复杂。黄百韬一边逃,还得一边找路、过河、搭桥,一路上忙得像蚂蚁搬家。



战场不是游园会,越乱越容易出事。敌人整条退路被我军分割成好几段,一打散就重组不了,这正是我军“打蛇打七寸”的结果。

从战术角度看,碾庄打得再猛,如果退路还通,那敌人还能往外撤;可宿县这一手“斩后路”,让敌人彻底变成孤军,再强的堡垒也得塌。

毛主席早在电报中写得明明白白:只要拿下宿县、切断津浦线,整个徐州就是瓮中之鳖。敌人不是败在枪口下,是被堵在路上,活活耗死的。



宿县一响,徐州傻眼,中野变身“剪刀手”!

11月13日至14日之间,毛主席连续两次下达指示,指出:只要歼灭黄百韬、孙元良,控制宿县、截断徐蚌铁路,就能围住徐州,准备下一步围歼邱清泉、李弥部。

简单说,这场仗已经不是“打点”那么简单了,而是“剪刀差”开合之间的大包围战术。

宿县当时可不是什么防守严密的要地,国军孙元良兵团守在那里,主要任务是维持津浦铁路的畅通。而在11月10日,中野部队已经逼近宿县外围。



宿县的拿下,只用了不到48小时,中野四纵率先突破防线,紧跟其后的是一纵和三纵,从东西两面合围。

孙元良反应不及,想从铁路撤走部队,可铁路早就被炸断,通信设备也被干扰,只能靠骑兵送信。等到调兵时,一切都晚了。

到11月14日傍晚,宿县彻底失守,我军控制铁路节点,宿蚌段被斩成三截。敌人不再能从徐州南撤,只能死守城池。

这时候徐州的指挥部彻底慌了,刘峙和杜聿明一合计,想带部队往南逃,可中野已经插进来,剪刀张口了。



中野从宿县出发,向北推进,像把剪刀伸进敌军后背。南面华野封锁,东面中野猛插,西边还有陈士榘部的威胁。整个徐州变成了一个大口袋。

敌人越想跑,越跑不动。国军调兵从后方赶来,结果半路被截;铁路运不出人,粮草也断了补给。

敌军第七兵团、第二兵团、第十兵团三个主要作战集团,像三块粘在一起的年糕,被解放军一刀三断,再无合围希望。

在中野攻宿县前,敌人还能南撤、东逃、铁运、联通;等宿县被拿下,不但这些全部断绝,连退也退不出去了。就像井盖一合,敌人连往哪跳都不知道。



这场仗打完,敌人真正明白:不是你人多、枪多就行,关键是“路在谁手里”。

淮海战役不只是兵员的对决,更是战略调度的大比拼。而毛主席一招“宿县打击”,等于把整个战局的脊梁打断了。



整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以碾庄为表,以宿县为核,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在主战场,而是在敌人最想忽略的退路上。

参考资料

毛泽东亲自部署攻占宿县-大江南北2018-10

毛主席的亲笔电报和宿县解放-拂晓报2024-11-1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