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前一讲,刘跃进教授带大家了解了“中古文学”的时间界定与表现特征。今天,《东方古文化》系列讲座继续走进《中古文学文献学研究导论》第二讲:佛教东传与中古文学声韵革命。
今日19:55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文哲学部副主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刘跃进
将带大家走进
《中古文学文献学研究导论》第二讲:
佛教东传与中古文学声韵革命
佛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宗教格局,更在文学领域引发了一场声韵革命。这场变革以佛经翻译为起点,催生了反切注音、四声理论和声病规则,重塑了中国诗歌的声律美学体系。
汉末以前,汉字注音主要依赖“读如某字”的模糊描述方式。佛经翻译的精密需求倒逼革新——梵文作为拼音文字,要求精确对应音节。佛教徒对梵文字母的拆解分析启发了中国学者创制反切注音法,即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标注读音。宋代郑樵直言“切韵之学自西域入中国”,现代学者梅维恒更从梵文《悉昙章》中找到了反切法的逻辑原型。 佛经翻译场成为了重要的语言实验室,在鸠摩罗什等僧侣的推动下,反切系统逐渐完善,汉语音韵学由此迈入科学化的发展阶段。
佛经转读的抑扬顿挫,促使文人关注汉语声调。齐梁时期,竟陵王萧子良集结文士与僧人共研声韵。刘孝绰与僧人讨论“天保寺刹”与“天子万福”四声的轶事也印证了梵汉声调思维的碰撞。陈寅恪认为平、上、去、入四声源于佛经转读“三声”,俞敏等学者则强调汉语本有声调,佛教传入只是促使其理论化命名。但他们的共同点是:认为是梵文声律分析的精密性推动了中国声律从经验上升为规则。
关于诗歌创作,古人还要求规避瑕疵——也就是“病”,这与印度《舞论》的“十种诗病”说暗合。日本学者平田昌司在敦煌文献中发现《诗律考辨》残卷,推断印度的诗律知识很有可能是通过外国精通音韵的僧侣传入中土。佛经偈语的押韵实践,与永明诗人探索的“一简之内,音韵尽殊”相互激发。钟嵘《诗品》以“蜂腰”“鹤膝”评诗,也可视作印度“诗病”概念的汉化表达。
佛教东传引发的声韵革命,催生出律诗的格律。四声赋予诗歌内在节奏,声病构建汉诗音律美学。当我们吟诵“平平仄仄平平仄”时,听见的不仅是盛唐之音,更是梵汉文明在音节间的千年对话。这场变革证明:最深刻的文化交融,往往始于技术性借鉴,终于美学性创造。
主讲人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文哲学部副主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曾兼任《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等。
收看方式
采取电视端、网络端两种方式播出,可根据条件自主选择合适方式收看。
1.电视端:3月24日19:55播出第二讲内容。
2.网络端:“山东教育电视台”视频号、山东教育网同步直播。
本文编辑:小机灵儿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