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近日在社交平台X上发起了一项“民意调查”,探讨是否应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短短一天内,近20万人参与投票,过半数赞成更名为“战争部”。这场看似玩笑般的舆论试水,却掀开了美国军事机器背后最真实的面孔:一个长期以“国防”之名行“战争”之实的国家,终于有人提议撕下那块道貌岸然的遮羞布。



从“国防部”到“战争部”,只是语言上的修辞差异吗?不,它触及的是美国国家身份的神经。二战后,美国将原来的“战争部”重命名为“国防部”,表面上标志着从进攻性军事到防御性安全的战略转变,实际上不过是对冷战全球战略扩张的一次语义伪装。几十年来,美国发动的所有对外军事行动,无一以“战争”名义进行,却都以“保卫和平”“消灭威胁”“反恐正义”等包装形式推进,从越南、伊拉克到阿富汗,语言上的“国防”始终在掩盖现实中的进攻。

如今,当赫格塞思试图用一场“互动投票”讨论这一问题时,其背后的政治信号清晰不过:在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全面推动军事强硬路线的大背景下,美国对自身军事角色的定义正发生转变——不再羞于承认其全球干预本质,甚至准备公开“自我揭底”。

这种转变,是自信的体现,还是彻底的堕落?企业家马斯克对此毫不掩饰地评论:“战争更准确。”这句话比赫格塞思的投票更具分量。作为硅谷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马斯克的这一回应反映了美国上层精英早已对“国防”这一伪装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美国的对外政策本就是围绕战争经济、战争技术、战争产业链展开,既然如此,何必再装?



但舆论场上反对的声音同样汹涌。有网友愤怒地写道:“战争是我们这些亲眼见过战争的人最不愿再看到的东西。”这不是矫情,而是美国社会内部深层焦虑的写照。经过阿富汗20年无果战争和伊拉克的创伤性教训,美国民众越来越警觉于政府将“国防”变为“战争授权”的话术游戏。一旦“国防部”名义不再,那些关于“防御性存在”的说辞也将随之破产,国家面具将彻底掉落。

而这一切,恰好发生在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之际。俄乌战争尚未结束,美军重返中东,加沙局势持续紧张,美国印太部署加速扩张,五角大楼的“战时状态”早已常态化。更不要忘了,美国2025年的军费预算已再创新高,突破1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并非用于“防御”,而是用于“威慑”、用于“前沿部署”、用于“联合打击”。

换句话说,美国早就是“战争部”,只是不愿承认罢了。这次赫格塞思的“民调”表面上是玩笑,实际上是一次对公众心理的试探:美国社会是否已经为全面承认本国军事本质做好准备?而过半数网友选择“战争部”的结果,既是对语言伪装的反感,也是对现实政治的清醒。一个长年驻军全球、频繁发动军事行动的国家,却自称“国防”,本就是一场赤裸裸的讽刺。



或许,赫格塞思并非真的想改名,但他无意中撬开了美国国家叙事最虚伪的一角。他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以军事强权构建全球秩序的国家,有没有资格再以“和平守护者”的身份自居?美国对外动用武力的频率、范围与理由,从来都不止于“防御”,更多是为了控制、主导、干预、重塑。而这些行为,在“战争部”这个称谓下,反倒显得更加诚实。

有意思的是,《国家安全法》1947年设立国防部时,正是冷战初期,美国需要一个道德外衣来为其全球战略扩张铺路。如今,当这一战略早已演化为赤裸的军事干预主义,美国的“战略诚实”反而开始浮现。但它不是转向和平,而是更进一步地将战争制度化、日常化、合法化。

当一个国家连战争都不再掩饰,那是战略自信?还是帝国最后的傲慢?我们有理由警惕:一旦“战争部”真的成为现实,它所释放的信号不仅仅是语言转变,而是全球安全秩序将面临彻底重构。它意味着,美国已不再对和平表演兴趣,而是准备用枪杆子重新定义“正义”的含义。这一切,并不是命名游戏。是国家意志的宣告,是帝国野心的摊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