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顾:奶茶封口撕出完整塑料袋
3月22日,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爆料称,从茉莉奶白购买的奶茶中抽出一整个透明塑料袋,袋上还贴有品牌产品标签。

据视频显示,吸管插入时已察觉异物阻挡,撕开封口后才发现“元凶”竟是与饮品共存的塑料袋。该事件迅速引发热议,网友直呼“离谱”“难以置信”。目前,茉莉奶白官方仅通过400热线回应“运营部门正在处理”,并建议消费者通过小程序客服咨询,未公开具体调查进展。

当晚,涉事博主称已收到1000元赔偿,但强调“赔偿不是终点”,要求品牌解释塑料袋为何会出现在饮品中。



二、消费者愤怒:品牌信任崩塌
事件曝光后,舆论迅速发酵:

  • 质疑品控
  • 网友普遍认为,塑料袋能完整混入饮品,暴露生产流程存在严重漏洞,“连肉眼可见的异物都无法过滤,这么大这么明显的异物是如何进入杯中的,如何保证食品安全?”
  • 信任危机
  • 大量消费者表示“不敢再喝茉莉奶白”,部分人呼吁市场监管部门介入。
  • 赔偿争议
  • 尽管品牌已支付千元赔偿,但公众认为“金钱无法弥补心理阴影”,更期待透明的事事故原因说明。

供应链管理短板危机公关滞后监管亟待加强

三、行业警示:奶茶赛道不能只拼“颜值”
茉莉奶白事件为茶饮行业敲响警钟:

塑料袋混入可能源于原料分装或封口环节失误,暴露后端品控粗放。

品牌回应迟缓且缺乏诚意,加剧消费者不满。对比此前其他品牌食安事件,“快速响应+公开整改”才是止损关键。

消费者呼吁第三方机构对饮品制作流程加强抽查,建立更严格的安全标准。

保留证据多渠道投诉理性协商

四、专家支招:消费者如何维权?
若遭遇类似情况,建议:

第一时间拍摄视频、留存问题产品及购买凭证;

通过12315平台、品牌官方渠道或媒体曝光维权;

根据《食品安全法》,可主张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不足千元按千元计)

(这么一看,当晚就立即赔偿千元,响应也算是及时,好像也是没有问题,可能调查需要时间吧,我们在等等看他什么时候发公告说明回复吧,

最近你还敢买来喝吗?)

结语:食品安全无小事,品牌需以“敬畏心”对待每一杯奶茶
茉莉奶白事件看似个案,实则是快消行业盲目扩张下的共性隐患。当“网红营销”的光环褪去,“舌尖上的安全”才是品牌立足的根本。我们期待茉莉奶白尽快公布调查结果,并以实际行动重建信任。

互动话题:
你还会选择茉莉奶白吗?

如何看待品牌“赔钱不解释”的处理方式?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