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三年多的俄乌冲突已经将乌克兰推入一场全方位的“生存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火力对抗,更是工业体系、技术能力与国家意志的极限较量。如今,乌克兰制造出首款所有组件100%本土化的无人机“维里”,被许多人视为一项历史性突破,一次抵御俄罗斯侵略的自主跃进。



但在这项看似令人振奋的技术成就背后,却藏着更深层的现实图景——乌克兰已被迫将整个国家改造成战争机器。无人机不再是科技象征,而是战争的必需品,是一场被迫的“工业军事化”的标志。

“维里”无人机的意义,的确不容小觑。一台成本不到600欧元、可携带8公斤炸药、最远打击距离达30公里的穿越机,无疑是战场上的“性价比之王”。这种低成本、高机动的作战工具,尤其适用于乌克兰目前这种“以小博大”的抵抗模式。它不需要跑道,不依赖大型基建,在广袤的东部战区,足以对俄军装甲集群、指挥节点造成实质性打击。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依赖西方援助的舶来品,而是100%的乌克兰制造。从控制系统到底盘,从热像仪到视频传输器,再到由Eney技术公司本土打造的发动机,这一切标志着乌克兰正在逐步摆脱对西方武器的技术依赖,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国防技术闭环”。



这是好消息吗?表面上是,但背后却是惨烈的无奈现实。

乌克兰制造“维里”不是因为突然“科技觉醒”,而是因为别无选择。西方对乌援助日益缩水、军工资源有限、外国供应链受阻,乌克兰被迫走向一条战时产业的极端自力更生之路。曾经做农业物流的工程师,如今改装引擎造炸弹;做民用电子的企业,如今批量生产夜视热像仪。整个国家,不再有“非军用”的产业。所谓“自给自足”,在这场战争中,不是荣耀,是代价。

“维里”的量产只是开始,接下来将是更大规模的国产无人机、弹药、火控系统的逐步形成,乌克兰不是在恢复和平经济,而是在构建战争体制。这种深度战争化的国民经济结构,在短期内或许能提高战斗效率,但长期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错配、科技畸形与民生透支的结构性风险。

而这一切的根源,仍是持续不止的俄乌战争,是乌克兰被地缘政治裹挟、不得不战、不得不造的极端环境。西方援助虽仍在继续,但越来越具有条件性和限制性。华盛顿的立场因政权更替而左右摇摆,欧洲的援助能力受到本土经济拖累,乌克兰只能将“独立作战能力”摆在国家战略的最前端。



西方媒体热衷于将“维里”的问世描绘为乌克兰科技自主的象征,试图用“民族工业崛起”来包装这场战争中的技术挣扎。但必须指出,乌克兰并不是在发展,而是在自我军事化中被迫进化。这不是科技荣耀,而是战争逼迫下的苦难成果。每一台“维里”背后,是大量技术人员夜以继日赶工,是无数青年工程师从和平岗位被迫投身战争生产线,是民用企业彻底向军用转化的深刻转折。

而“维里”还只是冰山一角。从弹药生产线的复建,到军工园区的扩张,乌克兰已开启一场新式“国家动员”。它不再是一支军队在战斗,而是整个社会体制、经济体系、教育结构都在为战争服务。高校开设无人机课程、工厂改建军工车间、地方预算向武装倾斜,所有这些正悄然重构乌克兰的国家形态。

但这种“全面战争式动员”是否真的是长久之计?和平是否还有可能在这样的体制中生根?当一个国家把全部的资源都用于制造战争工具时,它还有余力去发展教育、医疗、住房与基础设施吗?还是说,“维里”之后的乌克兰,将彻底走向一个以战争为核心逻辑的国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