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虫总科—豆象科(下):绿豆象
8.绿豆象

绿豆象(学名:Callosobruchus chinensis)是鞘翅目豆象科瘤背豆象属昆虫,又称中国豆象、小豆象、豆牛。成虫体色不一,有“淡色型”和“暗色型”之分。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5mm,宽1.3-2mm,卵圆形,深褐色;头密布刻点,额部具一条纵脊,雄虫触角栉齿状,雌虫锯齿状;前胸背板后端宽,两侧向前部倾斜,前端窄,着生刻点和黄褐、灰白色毛,后缘中叶有1对被白色毛的瘤状突起,中部两侧各有一个灰白色毛斑。小盾片被有灰白色毛。鞘翅基部宽于前胸背板,小刻点密,灰白色毛与黄褐色毛组成斑纹,中部前后有向外倾斜的2条纹。臀板被灰白色毛,近中部与端部两侧有4个褐色斑。后足腿节端部内缘有一个长而直的齿,外端有一个端齿,后足胫节腹面端部有尖的内、外齿各一个。鞘翅为密布小刻点,有灰白色与黄褐色交杂组成的毛斑。臀板向下垂直,覆白色毛,近中部与端部两侧有褐色斑 4个。后足腿节内缘端部有长而直的齿1个,外缘端部有齿1个;后胫节腹面端部有尖的内齿与外齿各1个。

卵:长约0.6mm,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略有光泽。

幼虫:长约3.6mm,肥大弯曲,乳白色,多横皱纹。

蛹:3.4-3.6mm,椭圆形,黄色,头部向下弯曲,足和翅痕明显。

(2)寿命

蛹期最短的6-7天即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一般最短8-11天,最长36-39天雄虫较雌虫寿命长。在22-29.5°C、相对湿度88-100%发育适宜温度31°C相对湿度68-79%时,发育最快温度在10℃或37°C发育停止,相对湿度18%时发育最慢。在29-36°C、相对湿度71-100%产卵最多35-37°C为产卵的限度。14°C以下,相对湿度72-100%时,成虫寿命最长。

(3)生活习性

1年发生4-5代,南方可发生9-11代,成虫与幼虫均可越冬。成虫可在仓内豆粒上或田间豆英上产卵,每雌可产70-80粒。成虫有假死性。各虫期均可在豆粒中越冬,次年春化蛹羽化。雌虫在田间的豆荚上或仓库内的豆粒上产卵。在温暖地区可连续繁殖,1年发生数次,南方可达9代成虫善飞翔,并有假死习性。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英豆粒。。世界各国和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为害绿豆、赤豆、豇豆、菜豆、蚕豆、豌豆、莲子等。

(4)分布

绿豆象呈世界性分布。在中国除西藏、青海、宁夏尚未发现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喜湿热环境。成虫善飞翔,并有假死习性。在中国从北至南一年可发生4-12代。雌虫一生交配一次,每头雌虫一生产卵量最多为91粒,平均50粒左右。产卵后数日内死亡。天敌有豆象金小蜂。

(5)危害

绿豆象是世界性的大害虫,是食用豆类最为严重的储藏害虫之一,寄主主要包括绿豆、豇豆、红小豆、大豆、菜豆、花生以及莲子等。可采取高温处理豆类或者自然低温冻杀幼虫等手段进行防治。

9.蚕豆象

蚕豆象(学名:Bruchus rufimanus)隶属鞘翅目豆象科。主要危害蚕豆, 可造成20%~30%的产量损失。另外, 还危害野豌豆、山黧豆、兵豆、鹰嘴豆、羽扇豆等, 是豆类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原产于欧洲, 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 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 欧洲的英国, 亚洲的中国等均有分布。蚕豆象在我国的扩散途径主要是交通运输和人为携带。其传播与定殖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还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危害。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mm,宽2.6~2.8mm,椭圆形,体黑色,体被黄褐色与灰白色毛。触角基部1~4节或1~5节、上唇、前足浅褐色。头顶狭而隆起,头密布小刻点。唇基被黄褐色毛,额以上被淡黄色毛,触角锯齿状,向后伸达前胸背板后缘。复眼黑色,呈“U”包围触角基部。颊间着生灰白色毛。

前胸背板显著横宽,侧齿位于侧缘中央,短而钝,水平外指向;侧缘在齿后的部分稍凹。侧齿上布小刻点,被褐色与灰白色毛,形成明显小毛斑,近翅缝向外缘有灰白色毛点形成弧形的横带。后足腿节腹面的端前齿钝。腹部每节两侧各有1个灰白色毛斑。臀板不横宽,端部无黑斑或黑斑不明显。腹部末节背面露出在鞘翅外面,密生灰白色细毛。卵长约0.4~0.6mm,椭圆形,一端稍尖,半透明,淡橙黄色,表面光滑。幼虫体长约5.5~6mm,乳白色,肥胖,弯曲,胸足退化呈肉突状。头部很小,死后大部缩入前胸,淡黄白色。胸腹节上通常通常具明显的红褐色背线。

蛹长约5~6mm,椭圆形,乳白色至淡黄色,腹部较肥大。前胸背板及其鞘翅密布皱纹。前胸两侧各具1不明显的齿状突起,中胸背面后缘向后突出,后胸中央有沟。腹节中央及两侧均有隆起线。

(2)生物特征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豆粒内、仓库内角落、包装物缝隙以及在田间、晒场、作物遗株内、杂草或砖石下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飞到田间取食豆叶、花瓣、花粉,随后交配产卵。卵散产于蚕豆幼荚上,每雌虫一生产卵35~40粒,最多达96粒。4月中旬起孵化后即侵入豆荚蛀入豆粒中,被贮豆粒表面留有1个小黑点。每豆一般有虫1~6个。蚕豆收获后,幼虫在粒内被带到仓内继续为害。成长幼虫约于7月上旬在豆粒内化蛹,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即进入越夏、越冬阶段。成虫飞翔能力强,有假死习性。

(3)入侵情况 ①地区

已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华中、华南、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区的许多省份,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②时间

抗日战争期间(二十世纪30年代)从日本军马饲料中大量带入。

(4)寄主对象

主要危害蚕豆,还危害野豌豆、山黧豆、兵豆、鹰嘴豆、羽扇豆等。

(5)为害特点

幼虫专害新鲜蚕豆豆粒。被害豆粒内部蛀成空洞,并引起霉菌侵入,使豆粒发黑而有苦味,不能食用;如伤及胚部,则影响发芽率,质量大大降低。幼虫随豆粒收获如仓,继续在豆粒内取食为害,造成严重损失。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蚕豆造成的重量损失达20%~30%。

(6)发生及危害规律

蚕豆象一年发生一代, 多以成虫在蚕豆粒内越冬, 少数在田间残株或砖石下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迁入豆田活动、取食、交配、产卵, 卵散产在嫩青荚上, 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卵期7~12 d, 初孵幼虫即蛀入豆荚, 侵入嫩豆危害, 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幼虫盛期, 8月为化蛹盛期, 蛹期平均14 d左右, 8月上旬至9月下旬羽化, 成虫寿命极长, 平均236 d, 其耐饥力强, 可4~5个月不食, 喜欢荫蔽, 有假死性, 飞翔力很强, 可随种子传播

10.巴西豆象

巴西豆象(学名:Zabrotes subfasciatus)又名墨西哥豆象,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6mm,体呈宽卵圆形。表皮黑色,有光泽,仅触角基部2节、口器、前足、中足胫节端距及后足胫节端距为红褐色。触角节细长。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1.5倍。小盾片三角形。

鞘翅稍成方形,翅的端部圆。卵扁平,长约0.5mm。老熟幼虫呈菜豆形,乳白色。成虫羽化后即达性成熟,但多在豆粒内停留2~3天才顶开羽化盖爬出活动。雌虫直接将卵产于豆粒表面,卵牢固地黏在种皮上。产卵量一般为20~50粒,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5~30℃。幼虫发育最快的温度是32.5℃,发育的最低温度在20℃左右巴西豆象起源于巴西,随寄主传播蔓延,成虫产的卵牢固地附在豆粒表面,幼虫期和蛹期全部在被害豆粒内生活,这种习性使该虫很容易随寄主而传播蔓延。卵、幼虫、蛹和成虫均可传播。

(2)生长繁殖

成虫羽化后即达性成熟,但多在豆粒内停留2~3天才顶开羽化盖爬出活动。雌虫直接将卵产于豆粒表面,卵牢固地粘在种皮上。产卵量一般为20~50粒,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5℃~30℃。幼虫发育最快的温度是32.5℃,发育的最低温度在20℃左右。限制其繁殖和越冬的主要因子是低温和低湿度。

(3)产地及传播

原产地:巴西

入侵地:在我国主要见于云南南部,尤其是中缅边境地区。

入侵时间及地点:缺记录

传播途径:随寄主传播蔓延,成虫产的卵牢固地附在豆粒表面,幼虫期和蛹期全部在被害豆粒内生活,这种习性使该虫很容易随寄主而传播蔓延。卵、幼虫、蛹和成虫均可传播。

最早于1975年,从越南输入的菜豆检疫物中截获。以后昆明、上海、重庆、防城、江门、宁波、天津、南京、青岛、舟山、福州、湛江、烟台等口岸多次截获。巴西豆象属于无意引进的物种,主要在豆类仓库内繁殖为害,以幼虫蛀食豆类种子,对储藏的菜豆和豇豆危害尤其严重。主要危害菜豆、豇豆、红豆、豌豆、扁豆及某些野生豆科植物。在控制预防方面:严禁从疫区进口豆类,需要进口时必须严格检疫,杜绝其侵入新的区域。发现虫害要及时彻底清除,可采取溴甲烷熏蒸,用辛硫酸、虫螨磷拌种以及高温处理等措施加以控制。

(4)为害特点

主要危害菜豆、豇豆、红豆、豌豆、扁豆及某些野生豆科植物。以幼虫蛀食豆类种子,对储藏的菜豆和豇豆危害尤其严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