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的才能,起码是得到两大元帅衷心认可的。革命战争时期,他们都曾成就过邓华。抗美援朝战场上,陈赓大将还排在邓华上将身后过。59年后的和平年代,两元帅在同一时期对邓华的态度和影响截然相反。



抗美援朝战场是有别于国内之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它有些独立和非凡。能上朝鲜战场的部队和将领,起码是得到军委认可的。邓华到朝鲜战场的过程颇为曲折,原定人选其实是黄永胜

1950年7月13日上午,邓华在位于广州东山第15兵团司令部,接到四野政委兼总政主任罗荣桓的电话。罗荣桓因病没有随四野大军南下,打到南海边。这通电话是他从北京打来的。

罗荣桓告诉邓华,军委决定调他出任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13兵团司令,并迅速率领13兵团北上鸭绿江,进行布防;除此之外,军委还决定以第13兵团为基础,组建起东北边防军,负责东北边境的安全,15兵团部机关与13兵团部机关直接调换。

罗荣桓还顺带告诉了邓华一个特别消息:“做好时刻渡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的准备。”邓华听后虎躯一震,猜想连篇,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没有多问,只说了一句:“是,收到!”

这样的调配安排,既合理又不合理。当时15兵团刚结束解放海南岛战役,13兵团不久前也参加了衡宝、广西战役,但强度不是很高。13兵团和15兵团又都归属于从东北走出的四野建制,所以有此安排也是正常。



但为什么又让邓华带15兵团司令部跟13兵团司令部进行调换呢?坊间有传闻是13兵团司令黄永胜不愿去朝鲜打仗,找关系换成邓华的。

把黄永胜换成邓华,确是101所为,但跟黄永胜有没有找关系无关,更不是对黄永胜的保护(有人讲101自己都不上,不让黄去是保护),只是因为101认为黄永胜不如邓华,仅此而已。抗美援朝是当时新中国最大的事,必须慎之又慎、选用能将;如若不然,毛主席、彭德怀肯定不会同意。

类似的调换,在邓华和黄永胜之间不止发生过这一次。抗战之初,红一军团二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5团,团长是黄永胜,副团长兼政训处主任(相当于刚撤销的政委职务)是邓华。

部队从三原誓师出发,没走多远就出问题了:黄永胜和邓华之间出现了不好调解的矛盾。两人在红军时期也搭档过,也是闹得不欢而散。

还在后方开会的115师师长101,当即对685团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黄永胜去独立团做杨成武的副手,当副团长;邓华继续留在685团,调了还在抗大学习、尚未结业的杨得志来做团长。

黄永胜的缺点十分明显,他是纯粹的军事干部,行军打仗、排兵布阵是把好手,在部队里喜欢一个人说了算。邓华是政工干部,但带兵打仗也不是外行,而且是心思缜密、原则性强的主。



不同于文武双全的邓华,基本一辈子没干过政工的黄永胜明显严重偏科。抗美援朝是一场十分特殊的战争,调13兵团去又是打前站和组建东北边防军,明显不是黄永胜玩得转的。

无奈之下,军委只能把两个兵团司令部进行一个整体调换。如果不是黄永胜实在干不了,哪会这样折腾,搞这么麻烦。这不是101一个人的意见,军委会议上罗荣桓、刘亚楼也是这样认为的。

邓华率领部队就位,然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根据现有情报分析,给出美军主力将在仁川登陆的明确判断。麦克阿瑟实施仁川登陆计划前,还在担心这会不会泄密。可惜,朝鲜人民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新中国的许多名将都入朝轮战过,如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杨得志、杨勇、许世友、李志民等等,但在彭德怀眼里,他们都比不上邓华。



陈赓到抗美援朝战场后,邓华几次主动让位,表示自己去做兵团部工作,第一副司令让给他(陈是第二副司令,邓是第一),都被彭德怀压下去了。朝鲜战场上,邓华应该是彭德怀最满意的搭档兼部下了,甚至能到有史以来的地步。

在志愿军司令部工作过的同志都说,彭总谁都骂,就是没骂过邓华。两人应是互为知己了。

59年庐山会议后,邓华因为彭德怀仗义执言,遭到猛烈批判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最后还因不低头“归从”101,从此离开军队,来到四川主管从未涉及过的农机工作。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凭借着强大的毅力、在其位谋其政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有所成,能够畅通进行全省农机的领导工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