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海的波涛之下,一场看似悬殊的较量正以惊人的方式重塑现代战争的面貌——也门胡塞武装,这支被外界视为“拖鞋军”的地方武装力量,竟连续多日对美军航母发起攻击,甚至在24小时内发射18枚导弹和无人机,直指美国海军的“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尽管美军坚称“毫发无伤”,但这场不对称对抗背后的战略博弈,已让全球意识到:彻底消灭胡塞武装的难度,远比航母的钢铁甲板更加坚不可摧。
胡塞武装的生存密码,首先藏匿于也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他们控制着也门约三分之二的红海沿岸,包括荷台达港等战略要地,辐射曼德海峡这一全球12%贸易量的航运咽喉。红海狭窄的水域,让美军航母不得不进入胡塞武装的导弹射程范围,而胡塞武装则依托对地形的熟悉,将无人机和导弹发射点隐藏在山区与海岸线的褶皱中。这种“主场优势”使得美军即便拥有卫星和预警机,也难以实时锁定所有目标,更遑论彻底摧毁其机动灵活的发射单元。
尽管胡塞武装的反舰导弹技术仍以亚音速的Al-Mandab和仿制伊朗的Fateh-313弹道导弹为主,但其攻击手段已从“零敲碎打”转向多波次协同。例如在3月16日的袭击中,胡塞武装尝试以无人机消耗美军防空火力,再发射导弹实施突袭。尽管美军开发出用“九头蛇”火箭弹低成本拦截无人机的战术,但胡塞武装的“蜂群”袭扰仍在持续消耗美军的弹药库存与作战精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胡塞武装近期宣称试射高超音速导弹,若未来获得外部技术支持,其威胁将呈指数级上升。
胡塞武装的生存,离不开伊朗这条“隐形的输血管”。从Samad系列无人机到反舰导弹的技术图纸,伊朗的援助让胡塞武装的装备水平远超一般地方武装。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直言,伊朗对胡塞的支持“完全不可接受”,但德黑兰始终以“与袭击无关”为盾牌,既避免直接冲突,又通过代理人与美国进行消耗战。这种“影子战争”模式,使得美军对胡塞的打击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即便空袭炸毁雷达站或导弹仓库,新的装备仍会通过隐秘渠道源源不断输送而来。
在也门北部,胡塞武装控制着约80%的人口,其“反美反以”的意识形态与对加沙困境的声援,赢得了部分民众的支持。美军空袭造成的平民伤亡(如3月15日行动导致30余人死亡),反而强化了胡塞武装“抵抗霸权”的正义叙事。当地民众在废墟中清理时高呼“不会动摇支持巴勒斯坦的决心”,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这种扎根于社会基层的动员能力,使得胡塞武装即便失去部分据点,也能迅速重组并发动反击。
美国的军事行动还受到国际社会的掣肘。中俄多次呼吁停火对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报复循环可能摧毁也门稳定”。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对“无止境军事卷入”的质疑声渐起,特朗普政府虽高调宣称“不留情面”,却始终避免发动地面战,生怕重蹈阿富汗战争的覆辙。这种内外压力,迫使美军行动局限于空袭和海上拦截,难以对胡塞武装实施“斩草除根”式的打击。
胡塞武装的真正威胁,或许不在于击沉航母,而在于其“以小搏大”的象征意义。每一次导弹升空,都在挑战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每一次宣称袭击成功,都在鼓舞全球反美势力的士气。正如美国海军少将马克・米格斯所言:“胡塞只需击中一次,就可能改变战局。” 这种心理战的威力,远超实体战场上的胜负。
历史的经验表明,游击队式的武装力量最难被消灭,因为他们化整为零、藏兵于民。胡塞武装已用行动证明,即便面对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他们仍能以“低成本袭扰”换取“高战略收益”。而美国若想终结这场噩梦,恐怕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导弹,而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解决——从巴以冲突的根源拆解胡塞武装的存在逻辑。否则,红海的烽火,或将长久照亮霸权衰落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