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阳山古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正和镇东南,距郴州市区25公里,离桂阳县城16公里。2006年,在“中国郴州生态(民俗民居)旅游节”上,阳山古村上榜“全国十大古村”。现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湘南百景、国家AAA景区,是休闲旅游、闹中取静的好去处。

2012年、2019年,我两次到阳山古村参观。尽管两次都走马观花,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我对阳山古村的文化遗存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我看来,阳山古村的亮点有四个方面:耕读传家,生态宜居,“六会”治村,家风传承。



阳山古村始建于明永乐六年(1408),成形于清康乾时期,兴盛于清道光时期。今天的阳山古村是一处占地1.5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至今仍有65幢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在这批古建筑中,建得最晚的一幢房子是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

阳山古村最早是廖姓人家居住的庄子,原叫廖家湾。何姓人迁徙此地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廖姓人家迁出了村子,仅留下何姓一族。如今阳山古村118户,人口约500,98%姓何。为感恩,何姓人习惯上称自己为“廖家湾何家”,也曾一度把村名叫“料材”,除了祈求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外,“料”“廖”谐音,也有感恩廖家的意思。因为村子倚着中国南岭山系五岭之一的骑田岭,秦时称阳山,故廖家湾改名阳山。

亮点一:办艮所书院,促耕读成风

阳山何氏尊奉的开山祖是何天禄。据《廖家湾何家(阳山古村)简介》,何天禄(1498-1581)是湖南道州人何自修的五世孙。元至正年间,何自修任桂阳学录,致仕后留居桂阳城蓝衫巷颐养天年。据《何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何天禄中举,补广东增城知县。”又据《桂阳直隶州志》记载:“何天禄,州人也,嘉靖甲午年(1534年)试应天,为举人,补广东增城知县”。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何天禄辞官回乡后,并没有在桂阳城蓝衫巷赋闲,而是到了偏僻的廖家湾实施“宏图大愿”。



何天禄到廖家湾的第一大事是办学。在任广东增城知县时,何天禄结识了退休在家的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湛若水(1466—1560),并拜他为师,潜心学习“静学”(古人认为静能生智,静能生慧,静以促学,静以养性)。受湛若水的影响,何天禄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辞官回乡,到偏僻的廖家湾办学。

何天禄用自己的名号在廖家湾办了艮所书院,自己当起了“书院山长”。他果然不负众望,办学出了成果。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书院学生何佃、陈尚伊、汪应壁三人考中辛酉科举人,后陈尚伊、廖希元考中进士。一时间,艮所书院名声在外,何天禄也因此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被赐同进士出身,朝廷赐匾“科名连捷”。

何天禄办艮所书院,造福乡梓,促进了阳山及周边地区的耕读之风。在艮所书院的引领下,阳山人崇尚读书、追求功名,涌现了何佃、何其高、何煌等一批乡贤名士和文官武将,计有进士3名,举人9名,入翰林1名,贡生12名,国学27名,秀才33名;将军2名,千户9名,登仕郎6名。村内至今仍存诸多旗杆石、碑文、朝廷钦赐的牌匾等。漫步古村街巷,你还会发现这里“家家匾牌高挂,户户绘画题诗”,“学海渊源”、“佩印堂”、“声震骠骑”、“孝廉方正”、“经研第”等等匾额题字,让人感觉到阳山古村的文化氛围。

振兴乡村、兴办教育在今天已经是国家战略,但在明代,何天禄辞官办学,造福乡梓,促进当地的耕读之风,这是难能可贵的。

亮点二:讲“天人合一”,遵和谐原则

阳山古村与其他古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既非为官者建村,也非经商者建村,而是文人建村。在村落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阳山古村坐北朝南。村东是骑田岭余脉,村后是伏牛岭,村前是广阔的田野,小溪如带绕着小村,溪流聚水成湖,清澈湖水与古村房屋的飞檐斗角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用阳山人的话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何天禄的建村规划从艮所书院开始。“艮所书院”是灰墙黑瓦、木门窗,二进四列八间的格局,在今天的阳山古建筑群中不显山不露水,这或许与何天禄崇尚导师湛若水的“静学”有关。艮所书院并不起眼,但在明代它却声名远播,大哲学家王阳明的《王门学案》和湛若水的《湛门学案》都有艮所书院的一笔。

阳山何氏造村是一个渐进过程。从明弘治年间到清道光年间,阳山何氏“依山造屋,傍水结村”,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似《桃花源记》描述的景象。整个村落布局有序,结构严整,房屋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屋檐飞翘,整齐划一,颇具特色。中心部分有横巷道八条,竖巷道五条,朝门二栋,有许多是封闭型的天井式大屋,这些建筑代表天地人一统的观点。房屋中有人字墙、马头墙;有一进厅、二进厅、三进厅;采光、通风、排水处理凸显了古人智慧。专家称,这些古建筑结构上体现了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古典建筑的完美结合,是典型的楚南民居。

讲究人居环境是今天人们的追求。联合国于1989年也设立了全球人居领域规格最高的奖项——“联合国人居奖”,我国有10多个城市获得了此项殊荣。阳山何氏先贤运用中国智慧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其“天人合一”的建村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巧布局,与联合国倡导的“宜居”理念和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是相符合的。对此,我们不得不佩服阳山何氏先贤的远见卓识。

亮点三:创“六会”治村,护乡村稳定

阳山古村与其他古村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其独创的“六会”治村“模式”。进入清朝以后,阳山何氏的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此时的阳山村虽有《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景色,但阳山人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已经影响了阳山的风气。如何维护阳山“长治久安”?如何消除不良风气影响?如何规范阳山何氏行为?阳山何氏先贤独创了“六会”治村“模式”,这在全国古村落中十分罕见,被誉为我国古民俗历史的“活化石”。



“六会”,是指从清康熙至道光年间,村中宗彦贤达按照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自发设立的6个村民组织:宗源会、禁戒会、救婴会、女儿会、重九会、义学会。实践证明,这6个村民组织在弘扬正气、自我约束、惩恶扬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阳山何氏宗祠坐落在古建筑群的东边,“六会”治村的历史被“收藏”在何氏宗祠。

“宗源会”于康熙年间由曾任湖北蒲圻训导、学正的何其高发起成立,旨在尊祖敬宗,不忘根本,敦亲睦族,续修宗谱,凝聚子孙,绵延血脉。

“禁戒会”于清康熙年间由何其华倡议成立。其规约涉及广泛,大到禁赌、禁烟(鸦片)、禁山(乱砍滥伐)、禁盗,小到惩处不尊、不孝、不检点行为,一切对家族和社会有危害的行为风气都在禁止之列,并予以惩处。如偷盗,罚谷二石,在祠堂关押一天;盗窃重大财物和耕牛农具者,打断手脚,赶出族门;禁止赌博,违者罚谷二石,罚银一千;禁止抽大烟(鸦片),私藏或吸食者,罚银50-1000文。

“救婴会”的成立旨在救助女婴。其源于一个被誉为“恩德婆婆”寡妇刘氏收养许多遭弃女婴的感人事迹。封建社会重男轻女,阳山何氏许多家庭也深受其害,故“恩德婆婆”的德行倍受有识之士敬仰。为纪念“恩德婆婆”,为倡导“男女平等”,清道光年间,村里何植厚、何培厚、何才山、何业厚等人捐田捐钱建了“育婴堂”,成立了“救婴会”,规定每自养和救助一名女婴,给予三千二百文赏钱;收养女婴的每年奖励三千二百文;而溺女者,经查明以故意谋杀报官府治罪。

“女儿会”以维护妇女权益为己任。清道光年间,阳山村发生一件大事:一个连生几个女孩的妇女,不堪家婆的折磨而自缢身亡。女方家族怒不可竭,冲到男方家欲将死者葬于男家厅堂之下,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官司。何家虽赢了官司,族人却认为赢得不仁义不光彩,反而同情死者。何富莲趁势与族人商议,筹资葬了死者。为避免类似悲剧发生,何富莲倡议成立“女儿会”(又称妇救会),初衷是维护女子婚姻自主,后来何富莲倡议将保护妇女权益不受侵犯纳入“女儿会”管理范围。

“重九会”的设立是为了帮助孤寡老人。清同治年间,在外做官的举人何世梁回乡探亲,目睹了乡亲们的贫困生活,特别是孤寡老人的生存问题。何世梁慷慨捐出了家里的十余担谷子,并召集族老和富户共商设立“重九会”,旨在倡导族人尊老敬老,动员富户捐钱捐物救济和帮助孤寡老人。

“义学会”由何裕学发起成立。何裕学曾受族人资助考取廪生,后为官。何裕学以德报德,集资千文,捐水田数亩,成立了“义学会”,帮助穷苦孩子上学读书。义学会规定:凡启蒙者帮钱一千五百文;读经学者帮钱三千文;乡榜者奖一百千文,等等。

“六会”治村培育了阳山人重伦理、求和睦、明礼仪、事农桑和崇文尚武、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时代在发展进步。今天的乡村治理当然不再是“六会”的形式,但“六会”治村理念及时核心价值,在今天也没有过时。

亮点四:传中华文化,承优良家风

阳山古村是何姓聚居的村落,因此,古建筑群中有与何姓相关的文化遗存。如建筑物上的“柏台”与“梅阁”,以及民居神台上“柏台新气象,梅阁旧家风”和“三高宏世业,四友振家声”等对联,就与姓氏文化有关。



第一幅对联涉及两位官员,一位是东汉何敞,一位是南北朝何逊。柏台是御史台的别称(汉代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后人多以柏台称御史台)。东汉何敞,曾任侍御史,何氏后人便以柏台代称何敞。梅阁典出“何逊爱梅”。南北朝时期,何逊在扬州府任法曹(古代司法官员),府内有一株梅树,何逊常在树下吟诗。后来他调洛阳做官,不见梅花飘香,文思便堵塞不畅。于是,何逊请求返扬州做官,到任的那天,梅花开放,芳香扑鼻,何逊才思泉涌。为纪念何逊,后人建了一座梅阁。“三高”指南北朝时期的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三人相继辞官归隐,时称“何氏三高”。“四友”是指南朝的何长瑜与谢灵运、荀雍、羊浚四位诗友。何长瑜后为临川王刘义庆幕府参军,被贬为曾城令。公元443年,庐陵王刘绍聘何长瑜为参军,赴官时遇溺而卒。

阳山何氏把何氏文化融入当地文化中,显然有学习、传递、传承的意思。

阳山古村正门上还镌刻一幅对联: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这不是一幅普普通通的对联,而是一幅能够反映阳山治村理念和阳山何氏“行为准则”的对联,实际上这幅对联就是阳山何氏的族训家规,将其具体化后,成了五条族训:(1)敦厚祯祥,诚实守义;(2)处事宽容,邻里和气;(3)事农桑,勤读书,崇文尚武;(4)尊老爱幼,关爱女儿;(5)忌毒禁赌,社安家声。这五条族训至今悬挂在祠堂里,时刻提醒族人守规矩、传家风。



阳山古村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有“青山环绕、秀水萦回”的人居环境;有防水灾火患于未然的良好设施,但真正使阳山古村安然度过几百年漫长岁月的,是阳山何氏独创的“六会”治村及其族训家规实施过程中所带来的强大的自我约束、自我教化和自我延续能力。正是这种自我约束、自我教化能力和百年好家风的传承,维护着阳山古村的相对稳定和宁静安然。据悉,这种完善的乡村自我约束机制,在湖南乃至全国古村都很少见。“仅此一点,阳山古村便可在湖南甚至全国的古民居村落研究中占一席地位。



作者:何焕强 来源:强哥拾海



何焕强 海南昌江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在县、地市、省委省政府部门工作,历任股、科、处、副厅级干部。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庐江根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1981年起发表文章及出版书籍累计达300多万字,出版书籍《大潮中的探索》、《说何—中华何姓历史文化述略》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