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苏冷战结束之后,苏联的瓦解标志着两极世界格局的终结。从那以后,许多国家似乎都将美国当作发展的标杆。
不过,在国际政治的大棋盘上,各国终究要面临选边站的问题,即便有时表面上并未明确表态。
步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推动,中国逐渐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全球综合国力排名稳居第二。
不少人开始悄悄将中美两国进行对比,并私下为其他国家划分阵营,这种氛围也悄然渗透到一些媒体之中。曾经,一家德国媒体就公开表现出对中国的强烈敌意。
该媒体试图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干涉国家外交政策,公开发表文章称,尽管美国存在诸多问题,但依然优于中国,甚至直接将中国定位为敌人,大肆宣扬美国的优势。
那么这家媒体究竟是谁?它又是基于哪些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德国是否因为它的言论改变了对华策略?
德国媒体的文章
这家媒体就是德国的《每日镜报》。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大致了解它的行事风格。《每日镜报》于1945年9月27日在德国西柏林创立。
这一时间点恰好是二战刚刚结束,当时的德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因此这家媒体一直以激烈的观点著称,而其读者群体也乐于接受此类观点。
不仅如此,二战结束后德国被迅速分裂,美英法控制的区域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而苏联控制的部分则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每日镜报》诞生于美英法控制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因此作为一家媒体应有的独立与公正立场几乎无从谈起。实际上,早在1972年10月11日,中德两国就已经确立了外交关系。
默克尔担任德国总理期间曾多次访问中国,双方的交流始终保持友好且稳步发展。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从德国引进技术项目多达24476项,合同金额高达825.3亿美元。
这意味着德国是欧洲向中国转让技术最多的国家。然而,《每日镜报》在202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却完全背离了这一现实。文中声称,美国早已意识到中国的崛起绝非和平,德国不应继续坚持经济利益至上的外交方针。
更令人震惊的是,文章还表示,无论美国犯下多少错误,德国与美国的关系仍远比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更为亲近。
这番言论发表之前,《每日镜报》一直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表。如今这些话不仅将德国推向中国的对立面,也让德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变得十分尴尬。
要知道,当初成立欧盟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避免受到美国的制裁和军事威胁。英国脱欧后,德国在欧盟中的地位显著提升,逐渐具备领导欧盟的能力。
德国完全无需依附于任何一个国家。由此可以看出,这家媒体并没有真正站在德国的角度考虑问题,那它为何会发表这样的言论呢?
合作的最佳目标是互利共赢
结合当时的背景可以发现,2022年疫情刚刚结束,各国经济正处于恢复阶段,再加上俄乌冲突的爆发,让部分欧洲国家陷入深深的担忧,害怕自己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在美国和西方政府的煽动下,逐渐出现了所谓“俄罗斯发动侵略战争”以及“中国支持俄罗斯”的不实指控。
《每日镜报》的言论正好迎合了这些谣言,从根本上讲,这家媒体就是在火上浇油。无论美国做了什么,它都选择视而不见。
事实上,只要德国民众稍微回顾一下近年来美国的行为,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谁才是值得信赖的伙伴。美国在德国驻扎大量军队,而中国从未这样做过。
201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实施盟友监控计划,监听德国领导人,这些都是无法否认的事实。然而,从中德之间的友好合作可以看出,这家媒体的无端指责并未影响到德国的对华策略。
2024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8.1%的额外关税,德国率先表明态度,反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此外,德国还提出希望通过谈判改变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的计划。紧接着在2024年6月24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访华。
德媒官方报道称,哈贝克此次访华的任务是化解中欧贸易争端。种种迹象表明,德国与中国的合作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对于德国而言,盲目站队只会损害本国经济利益,最好的策略是左右逢源,保持中立。过度依赖某个国家都会导致国际地位上的困境。
同样地,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从不干涉他国内政,无论是对待德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结语
通过近年来德国对华的态度和行动策略可以看出,德国并未将这家媒体的荒谬言论放在心上,这也证明了国家之间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最终目标始终是为了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在国际政治环境中,只有自身强大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内环境才会使国家实力大幅提升。
像《每日镜报》这样踩一捧一的做法实在愚蠢至极,不仅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还可能让自己沦为笑柄。
参考资料
海纳新闻2022年4月25日《中国对德有“四个从未”,德媒却把中国当成敌人,称美国比中国好》报道
界面新闻2024年4月6日《欧盟“拦截”中国电动汽车,德国能改变欧委会决定吗?》报道
中国工信新闻网2024年6月18日《多国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