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中,东南亚有一位当时备受尊崇的帝王,他的名字叫郑信。

郑信身为华裔,祖籍广东澄海,却在泰国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与传奇色彩,而其中,他送给家乡人 18 缸咸菜的故事,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1767年,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郑信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看着从中国广东远道而来的乡亲们,思绪万千。

这位泰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皇帝,此刻正面临一个难题:如何既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又能让乡亲们平安带回厚礼?

最终,他命人搬来18口大缸,笑着叮嘱:“到家前别打开!”

谁也没想到,这18缸“咸菜”竟引发了一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更让后人感叹:郑信的智慧,连老乡都骗过了!



父亲下南洋:一碗咸鱼的创业路

郑信的父亲郑镛,本是一个福建渔民。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沿海百姓生计艰难,很多人迫于无奈只能选择远渡他乡,“润”出生路。

大约是在雍正八年左右(1730年),郑镛带着一袋咸鱼干,冒险“下南洋”到暹罗(今泰国)。

初到暹罗的郑镛,日子那是真的难。

语言不通,人家叽里哇啦说了一大堆,郑镛却只能点头陪笑,又没有什么背景,出了门谁也不认识,只能在暹罗的首都艰难地讨生活。

他干过各种苦力活,扛大包、当脚力、甚至去“黑市”充当打手,每天都在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但郑镛是个有头脑的人,他不甘心就这样一直过着底层的生活。

旧社会苦力工



有一次,郑镛黑市的老板开心,让这些打手也上了赌桌玩几把,没成想郑镛手气出奇的旺盛,一下子赢了一年的工资,这让他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老天也是赏饭吃,郑镛的老板在和另一家赌场的“火并”之中被打死了,而郑镛则是趁机找到了老板背后的“大哥”——当时的泰国财政大臣昭披耶却克里。

一番赤胆忠心的保证之后,郑镛取得了阿瑜陀耶城赌博场地的承包权 。

从那以后,郑镛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财富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了当地的富豪,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甚至因为“交税充足”,还获得了国王御赐的“坤拍” 爵位,娶了一位美丽的暹罗女子洛央,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734年4月17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郑镛的儿子郑信出生了。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郑镛还没来得及好好陪伴儿子成长,就在郑信出生后不久去世了,死法和他以前的老板一样,在一场“火并”中被人打了黑棍,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一代都一样”。

小小的郑信就这样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与母亲相依为命,而幼年丧父,这在一些小说当中都是标准的“主角模板”,郑信也迎来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或许是郑镛活着的时候的确“上供”了不少财富,所以昭披耶节基非常挂念着郑信母子,在郑信满月时还亲自到了郑家探望,谁知一进门就发现了一条毒蛇正缠住摇篮中的郑信。

“老昭”见状立刻一步上前,飞快地伸出手掌一把掐住了毒蛇的七寸,就这么徒手捏死毒蛇救下婴儿。

再一看摇篮中的郑信,正咧着嘴对自己笑呢。

老昭心中惊奇之下,觉得这就是佛祖带给他的“缘分”,当即便认了郑信为义子,郑信的母亲当然非常愿意,从此郑信踏入贵族阶层,接受佛寺教育,精通泰语、汉语、兵法,最出色的还是他的武艺和力量。



老板不靠谱:外敌进境先打我?

在泰国的一些民间传说中,郑信七岁斩猛虎、八岁搏大象,虽然从科学角度看肯定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无风不起浪,这也可以印证郑信的身手的确非常出色。

十三岁这年,郑信进入了泰国皇宫,担任“带刀侍卫”,而郑信出色的工作表现也让泰国国王眼前一亮,在郑信成年后把他派到了达城担任都统。

当时泰国某地的军队长官,实际上也就是这一地的最高长官,行政、民生、经济都是全权过问,所以郑信实际上已经是达城的“一把手”了。

在达城任职期间,郑信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

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使得达府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秩序也日益稳定。

他还注重军事建设,加强了达府的防御力量,使得达府成为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市。



由于郑信在达府的出色表现,他很快便封爵为“披耶”,这让郑信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和责任,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他积极发展经济,加强军事训练,使得达城成为了暹罗的一个重要城市。

时间很快就到了泰国和缅甸战乱这一年——1765年。

这对于泰国来说,是可怕的一年。

缅甸贡榜王朝的军队如同一群凶猛的恶狼,气势汹汹地入侵泰国,强大的铁蹄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恰如同一群兵匪一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泰国的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缅甸军队的猛烈进攻下,泰国的军队节节败退,根本无法抵挡敌人的攻势。

很快缅军就打到了泰国的首都阿瑜陀耶城边,泰王波隆罗阇五世匆忙组织决战,然而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泰国军队很快就被击败,阿瑜陀耶城也被缅军重重包围。

郑信得知首都被围的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率领着自己的部队,马不停蹄地赶往阿瑜陀耶城救援。



在赶到战场之后,郑信将自己以前所学的兵法用到了极致,围点打援、声东击西、请君入瓮、轻骑骚扰…各种战术在他那里就是信手拈来,似乎血脉当中有什么天生的基因理所当然的觉醒了,硬是和缅甸军队鏖战了一年多之久。

但郑信在正面战场打的正酣畅淋漓,后面的一群“猪队友”却作起了妖。

波隆罗阇五世竟然想玩“绥靖政策”,让缅甸军队随便糟蹋自己国家一回,然后就能把他们送走了。

郑信得知后那真是气的瞠目结舌。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郑信知道波隆罗阇五世的想法根本不靠谱,所以也根本就没有理会王宫中的任何命令,依旧不停进攻缅甸军队,没成想这又让波隆罗阇五世如临大敌。

完啦,将军不听我的话啦,他要造反啦,我这个国王当不成啦。

就在这火烧眉毛的地步,波隆罗阇五世竟然还在猜忌郑信会不会有“不臣之心”,并且竟然还想出来一个绝妙的计策来对付郑信。



皇帝的来时路:生死搏杀中的机会

1767年1月,波隆罗阇五世派人告诉郑信他觉得郑信说的对,自己要突围,要和缅甸军队不死不休。

自己突围之后,希望郑信能够断后。

郑信不疑有他,觉得自己这个老板可算是开窍了,于是整备兵马准备突围。

谁知到了突围之时,波隆罗阇五世组织的五支队伍全都没有突围出去,郑信也只能收拾几千残兵败将之后,退回城中,但到了城下一喊话,城上的守将却权当没听见。

你谁啊,来干嘛啊,不认识郑信,爱去哪去哪吧。

波隆罗阇五世觉得自己这一手真的高明,一下就解决了“心腹大患”,外面可是好几万的缅甸军队,你郑信不是爱打仗吗,有本事就和他们去打吧。

城下的郑信见这般场景,气的差点没有吐血三升。

这是什么混蛋国王,这比一个山大王都不如啊。

但眼看城自己是进不去了,只能拼死一搏了。



于是郑信带着几千向缅甸军队发起了冲锋,此时的郑信犹如一条绝境猛虎,心存死志之下竟然是以一当百,一个人就愣是斩杀了上百名缅甸步卒,杀的浑身浴血,周围三丈之内不敢有一个活人存在。

身后的残兵们见状也是军心大振,纷纷跟着郑信悍不畏死的冲向了敌军,最终数千残兵只有五百多人冲了出来,和郑信一起冲向了南方。

在路上,郑信凭借这五百多人,竟然还打败了一支两千多人的缅甸军队,这让沿途的人们纷纷传颂郑信的威名,甚至还有人拖家带口的前来投奔他。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打、一路收拾残局,等郑信赶到了南方的罗勇城之时,他手下的部队已经拥有了一万多人马,还有一支战象队。



在这里,郑信用一年时间造出百艘战船,组建“海军陆战队”,奇袭缅军大本营,将缅甸军队打的抱头鼠窜,直接驱逐出了泰国。

郑信光复国土后,得知波隆罗阇五世早就被缅甸军队攻破城池、乱刀砍死了,这不由让他非常遗憾。

自己怎么就没亲手报仇呢?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这次驱逐外敌,郑信的功劳最大,威望最高,兵力最多。

气氛都到这里了,他不当皇帝谁当皇帝。

于是郑信被拥立为泰国皇帝,建立了吞武里王朝,时年仅34岁。



咸菜缸里的“陷阱”:一场跨越千里的误会

在郑信称帝后,他也是准备“认祖归宗”,毕竟皇帝的家谱必须一清二楚,这就找到了自己的老家福建。

福建郑信老家的乡亲们听闻后,既震惊又兴奋。

在他们眼中,郑信可是从家乡走出去的大人物,如今当了皇帝,那必定是富贵滔天。

于是,一群乡亲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泰国的旅程,想去看看自己家乡出来的这个“真龙天子”。

郑信见到这些远道而来的乡亲,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他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让乡亲们在宫中好吃好喝地住了好些日子。

临到乡亲们要返程时,郑信命人抬出了 18 口大缸,对乡亲们说:“这些是我送给大家的礼物,路上千万不要打开,一定要平安到家后再打开。”

乡亲们抬着沉甸甸的18口大缸登船返乡,心里乐开了花:“皇帝送的,定是金山银山!”

然而行至半途,有人按捺不住掀开缸盖——咸菜!全是咸菜!



“当了皇帝还这么抠门!”

乡亲们气得七窍生烟,抬手就将17口缸扔进海里,只留一缸作“纪念品”,准备回了家好好说说郑信这个“白眼狼”。

谁知到家后,一群人围着开郑信的“批斗大会”,说到情急之处,一人抬脚就踹翻了“咸菜坛子”,没成想“啪叽”一声,众人顿时傻眼。

缸底竟铺满金银珠宝!

众人捶胸顿足,连夜划船去捞,却连咸菜叶子都没见着……

乡亲们骂郑信“抠门”,实则是错怪了他。这位帝王的心思,可比咸菜复杂得多。

18世纪的东南亚海域海盗横行,若直接运送珠宝,无异于“肥羊入狼群”,郑信用咸菜掩盖珠宝,既防海盗劫掠,也避官府盘查,可惜乡亲们“手太快”,硬是把17缸财宝喂了鱼。

郑信特意叮嘱“到家再开”,也有考验乡亲耐心的意思,可惜众人急于求成,白白错失横财,没能通过这个考验。



潮汕俗语“咸菜瓮底出黄金”,正是源自此事。如今广东澄海郑氏宗祠仍保存着那口被补好的“咸菜缸”,提醒后人:别急着骂领导抠门,先翻翻垃圾桶!

郑信的故事告诉我们,别用咸菜的标准衡量人生——你眼中的“寒酸”,可能是别人精心设计的保护色,而机会像咸菜缸——急着掀盖的人,往往错过真正的宝藏,历史最爱开玩笑——谁能想到,一缸咸菜竟成了中泰友谊的“硬通货”。

下次吃咸菜时,不妨多扒拉两下——万一有惊喜呢?

参考文献:

郑王(是泰国历史上吞武里王国的建立者)——头条百科

郑信风范存故里 中泰绵延千秋好——陈珊娜陈文兰陈瑞群.汕头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