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天牛亚科—木花天牛族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金花虫总科〈叶甲总科〉

天牛科

花天牛亚科

木花天牛族

木花天牛族(学名:Xylosteini)是鞘翅目天牛科花天牛亚科的一个族。

1.形态特征

头前伸。复眼小,眼面粗,雄虫触角通常比体长并略扁平,各节末端向外突出呈锯齿状或近于圆柱形。前胸背板中区隆突,侧缘中部通常具刺突或瘤突,基部和前端收缩。触角具明显性二型:雄虫触角比体长,雌虫比体短。雌虫鞘翅常短缩,不盖住腹部末端。

2.象花天牛属

象花天牛属(学名:Capnolymma)是鞘翅目天牛科花天牛亚科木花天牛族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头向前延长,在眼后渐收狭,多少成颈状,眼显突,粗粒,稍凹入;触角靠近复眼前方,雄虫的触角长为体长之半,第一节很长,略弯,末端稍肥大,第三节与第四节约等长,短于第五节或以后各节。前胸背板侧缘中部各有1锥形小瘤突,前端强烈收狭,稍缢入,向基部稍微收狭。鞘翅肩宽远胜于前胸背板基缘,侧缘从肩部明显向后收狭,端缘多少斜截。足很长,腿节纺锤形,后足第一跗节远较以后2节之和长。前胸腹板凸片强烈弧形弯曲,中部很狭,后端垂直,末端稍扩大,与后侧片相接。

Ohbayashi(1994)研究了本属全部9个种,除上述特征外,下颚须很细长,末节长,末端尖但顶部平截;中胸发音板无中纵沟;后翅无楔状翅室,1A1缺,1A2与PCu和1A2+2A有横脉连接,因此,他认为此特征显示本属不应归入花天牛亚科。足基节非锥形或柱形,位于三角形的基节窝内,似锯天牛型式,但又与锯花天牛不同,不能归入锯花天牛亚科。

(2)棕象花天牛

棕象花天牛(学名:Capnolymma brunnea),天牛科象花天牛属的一种天牛。


①形态特征

体长16—19 mm,体宽5—6.2 mm。头、胸较窄,鞘翅宽,外形酷似象甲。暗红褐至黑色,头黑色,但复眼之前,颊带黑红色;头被灰黄色绒毛,触角着生处至后头的绒毛尤为稠密;触角薄被灰白色细毛。前胸背板黑红色,中区黑色,有两条灰黄色斜纹,由前胸背板前缘中央开始,各自向外分开,延伸至后缘的两端;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不清晰的灰黄色绒毛纵纹向后缘延伸,侧刺突周围薄被灰黄色绒毛。小盾片黑色,周缘被灰黄色绒毛。鞘翅暗红褐色,被稀疏的灰白、灰黄色绒毛,每翅端部有一分枝状的绒毛条纹,由末端向上延伸,然后分枝,一支靠近中缝,另一支伸向外缘。体腹面呈黑红色,被黑色绒毛,间杂有少量灰白毛,足被疏密不一的灰白色毛。

头显窄于前胸,中央有一纵沟,触角基瘤之前的额部低,在其后的额部隆突;颊长,略短于复眼的长径;头具大小不一的刻点;雌雄虫触角均超过鞘翅,柄节十分长,达前胸背板前缘,端部非常膨大,下面微弯曲,第三、四节近于等长。前胸背板长宽近于相等,前端显著狭窄,紧缩,后缘略呈波浪形,侧刺突较发达,背面拱凸,密布不规则皱纹刻点,有时中央有一条刻点纵行。小盾片小,舌形。鞘翅较短,肩宽,端部1/4处略狭窄,端缘斜截;翅面密布细粒状刻点,端部刻点不甚明显。足长而粗,胫节下面着生许多细刺,雄虫后足腿节超过鞘翅末端,雌虫后足腿节达鞘翅末端,后足第一跗节显长于第二、三节之和。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云南。

国外分布:老挝。

3.畸颚花天牛属

畸颚花天牛属(学名:Trypogeus),鞘翅目天牛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头前部短;头顶稍凹,在眼后渐向后收狭,有中纵沟;上唇膜质,两办稍发达,末端明显凹切,下颚、下唇须末节扩大,下颚须很小;上颚很长,粗壮,弧形弯曲,在右上颚切边中部有1大齿;触角基瘤较发达,稍分开;触角较体长,雄虫的粗壮,末端扩大,柄节长,超过复眼后缘,稍弯,第三节短于第四节,以后各节略等长,或明显短缩,稍凹陷且内端角角状;复眼大,突出,小眼面亚细粒,内缘明显凹入,两眼左右远离。前胸背板长宽略等,侧缘中部瘤突大型锥状;背面有5个钝瘤突,前端收狭,短筒形,中部至基缘逐渐收狭。小盾片三角形。鞘翅较短,不完全覆盖腹部,肩部显较前胸宽,两侧向后渐狭,每翅端缘圆型,背面平,有纵脊。足较长,腿节稍肥,后足腿节不达鞘翅末端,胫节直,端部不扩大,后足跗节长,第一跗节较长于以下2节之和,第三节短,凹切不达基部,跗节办端部不尖,腹面刷状毛发达。前足基节外侧角状,前胸腹板凸片隆凸,但不超过前足基节高度,前足基节窝后端开放。

雌虫腹部末节短,末端圆形,基节间凸片角状突起。

(2)斑胸畸颚花天牛

斑胸畸颚花天牛(学名:Trypogeus sericeus),天牛科畸颚花天牛属的一种天牛。


①形态特征

体长13 mm,体宽4 mm。体较小,赭色。上颚、后头,触角前九节的内侧,第四至第八节腹面均为黑色。触角末两节淡黄色。前胸背板前、后缘、中区及小盾片黑色。鞘翅深赭色,基部淡黄,有时部分侧缘黑色。体腹面除后胸腹板的大部分、基节、后足腿节的前、后端淡黄色而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体被银灰色不同方向着生的卧毛,显现出若明若暗的丝质闪光。

头具细密颗粒,上颚发达,内缘中央着生1齿突;复眼较大,内缘深凹;颊较短,略向外突出;额唇基很小,凹面,额中央有1纵沟,触角基瘤十分隆突,左右远离,触角长度超过鞘翅,柄节粗大,超过复眼后缘,第三节以后各节近于等长,末节稍长于第十节。前胸背板长宽近于相等,两侧缘中部之前具刺突;背面具5个低瘤,中部两侧各1,近后缘有3个,表面刻点细密。小盾片舌形。鞘翅甚宽于前胸背板,肩后逐渐狭窄,端缘圆弧形;每翅近小盾片处稍隆凸,肩后向中缝有1条斜凹沟,翅面刻点细。足粗壮,后足胫节端部十分扁宽,后足第一跗节较长,约与以后各节等长。

②分布范围

福建。

4.肖锯花天牛属

肖锯花天牛属(学名:Peithona),鞘翅目天牛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头部在复眼后逐渐收狭;触角位于复眼前方,靠近上颚基部;复眼宽大,内缘浅凹,小眼面粗粒;外咽负颏突短;触角较体稍长,柄节长超过复眼1/3,末端稍肥大,第三节以后各节狭长圆柱形,末端不呈锯齿状,第三节稍长于第一节或第四节,短于第五节。前胸背板横宽,中部前方最宽,具尖锐侧刺突;中胸发音板有浅中沟。鞘翅宽短,端缘圆形,覆盖腹部末端。前足基节稍横扁,基节窝闭式,外侧明显三角形,3对足等长,跗节第三节开裂超过中部,基节间突片狭,前端略尖。后翅A1脉无翅室。形状酷似锯花天牛,但后者触角锯齿状,超过体长,第三节短于第四节。

(2)黑肖锯花天牛

黑肖锯花天牛(学名:Peithona prionoides)是天牛科肖锯花天牛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雄:体长21—23 mm,体宽9—10.5 mm。体较宽大,黑色,体背面光裸无毛,腹面光滑,着生极稀疏的金黄色短毛。头部宽短,约与前胸等宽,上唇及唇基光滑;额短,横阔,密布细刻点,前部中央有1凹陷的三角形光滑区;头顶中央光滑低陷,其余部分刻点细密,额及头顶中央具1纵沟;复眼较大,长圆形突出,横置,小眼面粗粒;触角细长,雄虫超过体长2倍,雌虫末节超过腹端,着生于两复眼前方内侧稍远处,彼此远离,柄节粗短,短于第四节,第三节长于第四节,短于第五节,五、六节约等长,七至十节稍增长,末节最长。前胸背板横阔,前端略窄于后端,具前、后横沟,两侧缘中部各具1尖锐刺突,后角钝,后缘中央略向后突出,背面稍隆起,刻点稀疏。小盾片宽三角形,刻点细而稀,末端圆形。鞘翅显宽于前胸,较宽短,长约为宽的1.6倍,两侧缘中部之前近于平行,中部以后渐狭窄,末端圆;翅面稍隆起,密布较粗刻点,具2条明显的纵脊线。胸部腹板刻点较稀疏,腹部刻点较密,雄虫末节腹板端缘钝圆,雌虫的较平直。足细长,后足腿节伸达第四腹节,后足胫节长约为跗节的1.9倍,第一跗节短于二、三节之和,具爪垫。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福建、台湾、广东。

国外分布:印度,锡金,马来半岛。

5.网花天牛属

网花天牛属(学名:Sachalinobia),是鞘翅目天牛科的一个属。本属明显特征为鞘翅具网状脊纹。全世界记录仅北美和古北区各1种:S.rugipennis和S.koltzei,但二者可能仅亚种级关系。

(1)形态特征

体中型;头部在复眼后逐渐狭窄,复眼椭圆形,其下颊部较长,下颚须末端膨大,触角着生在复眼前方,较细长,第四节显短于柄节或第三节,第五节最长。前胸背板宽胜于长,基缘稍宽于端缘,侧缘中部具侧瘤突。鞘翅在雌虫两侧几平行,雄虫向后稍窄,翅面具网状脊纹及粗深刻点,有光泽。后足第一跗节稍短于二、三跗节之和,第三跗节深裂至基部,跗节下有毛垫。

(2)黄斑网花天牛

黄斑网花天牛(学名:Sachalinobia koltzei),天牛科网花天牛属的一种天牛。体略呈筒形,较狭而厚,翅背圆隆。体黑色,触角赭黑至黑色,足腿胫节大部分赭红至赭黑色,鞘翅背面中部有1棕红色横带,内外端均不达中缝和侧缘,鞘翅表面网状脊纹具光泽。


①形态特征

a.雌

体长16.5—17 mm,体宽5.5—7 mm。头部额宽胜于高,中沟细,与唇基均密布纵皱脊和刻点;头顶具粗皱,中沟明显;复眼近半球形,内缘几无缺刻,上叶几不弯,稍长于其下颊部,颊面十分粗糙不平;下颚须粗短,端节肥短,末端弧截;触角伸达鞘翅中部橙色斑处,第三、四节显著短;头在复眼后缢缩。前胸背板宽胜于长,前缘后和后缘前均有横陷,前者浅,后者较宽深,表面极粗糙,密布粗皱刻,中部两侧瘤突短小,端略尖。小盾片较大,三角形,端钝圆,表面点刻极细。鞘翅狭长,背面圆隆,肩宽与翅长比为1:2,两侧平行,端缘狭圆,翅面布满网状皱脊纹。腹面被灰黄细毛,后胸前侧片狭长,前缘宽度为外缘的1/3。腹节一至四节宽,末节渐狭,端圆。后足腿节伸达鞘翅末端,第一跗节长于二、三跗节之和(4:3.5),第三节裂至近基部。

雌性生殖器特征:肛侧板较长,其骨杆略粗直;负办片与基腹片愈合,其骨杆基部较宽,端部较细;基腹片突较长,略粗,着生少许长感觉毛;端突略呈长椭圆形,着生5—6根长感觉毛;肛侧板背面的骨杆非常短,仅稍长于基腹片骨杆,其前端离载肛突很远,载肛突骨杆略长而直;阴道片很细长,阴道较短,略粗;交配囊长,端部1/3略膨大,基部稍窄;受精囊基部2/3膨大,略呈球形,端部1/3狭窄,弯成钩状,弯入的角度呈锐角,不呈弧形;受精囊腺短,基部细,端部膨大,从受精囊背缘中部伸出;受精囊管细,短而直,从交配囊端部1/3处伸出。

b.雄

体长15—15.5 mm,体宽5—5.2 mm。体型较扁平,鞘翅背面平,不圆隆,腹节向后收狭;触角伸达翅端1/4处;后足腿节超过鞘翅末端。触角和足全部红棕色,足基节和跗节色较深暗,鞘翅中部横条纹呈橙黄色。

雄性生殖器特征:阳基侧突较狭长,基部略宽,内侧缘直,端部1/3背面着生许多长刚毛;盖较短,环粗长,末端合并;中茎和中茎突很弯曲,中茎的长度约为中茎突的1.5倍;中茎腹面顶端突起尖锐,肩部略倾斜;中茎突较宽,末端分离、平截;内囊粗长。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