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浪财经报道,内蒙古发现22万吨“钍”矿,够14亿中国人使用2万年!很多人一看这个消息,蒙圈了。这啥玩意儿啊?怎么就够14亿中国人用2万年了?什么是“钍”呢?这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最早由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发现。不过,那时候太早了,是1815年。瑞典人虽然发现了“钍”,却不知道怎么用。第一个去研究“钍”,并应用的国家,是美国。那“钍”元素适合造什么呢?一个是,核电站。另一个是,核动力装置。因为这两个东西,都更注重安全。
钍作为一种放射性元素,在核能发电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它能量密度非常高,一吨钍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50万吨煤炭,这意味着更少的燃料可以产生更多的电力。此外,钍基核能产生的核废料数量很少,与传统铀基核能相比,安全性更高。更令人鼓舞的是,地球上钍的储量比铀丰富得多,几乎可以认为是无限的资源。中国发现的白云鄂博钍矿,无疑为国家的能源战略增加了重要的优势,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钍(资料图)
与铀相比,钍的能量密度更高:一吨钍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50万吨煤炭,而其储量更是铀的3-4倍。中国此次发现的钍矿,足以支撑全国核能需求数万年,堪称“万年能源粮仓”。更关键的是,钍基核反应堆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2025年启动、2029年投用的首座钍基熔盐堆,将让中国率先跨入“钍能时代”。内蒙古钍矿的发现,被西方媒体渲染为“天佑中华”,但究其本质,这是中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科技创新与战略前瞻的必然结果。
过去传统核电站需2000亩用地、百万立方米冷却水。可是钍基熔盐堆采用模块化设计。单个反应堆仅需足球场大小场地,且利用空气冷却。我们将在2029年,在甘肃武威,建设首座商用钍电站并投入运营。通过“核能-风电-储热”三联供系统,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并以钍电站为中心,联动产业园,社会纷纷响应。比如上海电气已实现熔盐泵、换热器等核心设备100%国产化。中广核也在内蒙古布局钍燃料后处理基地。华为更是将钍能纳入“智能矿山”解决方案。
钍电站运行(资料图)
尽管钍基熔盐堆具备“常压下自动停堆”等安全特性,但核废料处理技术仍需突破。我国已启动专项研究,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首座商业化钍反应堆。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需兼顾生态保护。自治区政府强调,所有项目须通过严格环评,并采用卫星遥感、绿色开采技术降低环境破坏风险。超级核矿的发现,不仅是地质勘探领域的里程碑,更标志着中国能源革命迈入新阶段。在清洁能源与国家安全双重驱动下,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与产业优势,将成为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
中国的能源独立性将因钍矿的开采和利用而得到增强。钍矿的开发将使中国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性。与此同时,钍矿的资源可能为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甚至成为出口资源。未来,中国可能会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钍矿的发现与钍基核电站的建设,标志着全球能源领域的变革。未来,钍矿的开发和应用将面临技术突破、成本控制等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是各国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中油海工印尼JUB项目出征仪式现场(资料图)
招商局集团金陵船舶(威海)4号码头彩旗飘扬、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出征”的号令,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油海工)印尼JUB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不仅是中油海工在东南亚获得的首个海上钻井服务项目,也是该公司目前获得的最大的国际海洋钻井服务项目,标志着中国石油在国际海洋中高端钻井服务市场取得首次突破。调查发现,全球约有30%的石油和近50%的天然气资源分布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