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桃源县慈湖行馆中存放着一具尸体。



这具尸体是蒋介石,之所以40余年来没有下葬,都是因为生前没有实现的一桩心愿。

蒋介石的什么心愿?为何要征得毛主席的同意呢?

思家心切

1954年5月7日,蒋介石偷偷地回到家乡浙江溪口,望着破败不堪的蒋氏家族祠堂,心中对成王败寇的认知又多了几分。



他出生在溪口的一家盐铺,父亲去世,随母亲王采玉一同生活,先后就读于一些私塾,虽然日子比不上父亲在世的富贵,但勉强糊口,没想到孤儿寡母却受欺负,他为了保护母亲与恶人大打出手,被关入狱。



1906年,蒋介石抱着振兴家族的愿望,踏上了日本留学的道路,期间,他结识了一帮“反清”志士,转头奔向了革命道路。

对蒋介石而言,一直有一个“衣锦还乡”的愿望。



所以,他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投入了孙中山的门下,但他背弃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企图盗取革命成果,自立为王。

这就是蒋介石失败的导火线。



1949年1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蒋介石被逼下野,又一次地回到老家溪口,但这次,他没有了往日风光的仪仗队,犹如一只灰溜溜地丧家犬一般。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国民党彻底失败,蒋介石甚至来不及再回家乡一趟,匆匆坐上了败退台湾地区的飞机。

这时,他仍然抱着一个可笑的念头:反攻大陆。



在蒋介石看来,凭借着美国的军事援助,迟早要打回去,而且,他数次提出了“反攻大陆”的时间。

比如,抗美援朝爆发、对越自卫反击战等等,蒋介石想趁着大陆政府忙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其他之际,来一个趁其不备,但大陆的决心,让他的美梦化作了一场空。



1958年,台海危机空前严峻,毛主席一声令下:“炮击金门!”一方面是回应了蒋介石轰炸福建和派特务来大陆搞破坏,另一方面是震慑执着于兵援台湾地区的美国。

这一场“金门炮战”持续了20余年,期间,蒋介石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分峡而治”。



他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任何人分割。”

在蒋介石的心中,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但是他却因为独裁,错过了认祖归宗。

落叶归根

上世纪六十年代,蒋介石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不再执着于“反攻大陆”,而且开始考虑“回归”的相关问题。



很快,双方找到了一个搭建大陆和台湾地区进行沟通桥梁的人,那就是曹聚仁。他也义无反顾地担起这个重任,不辞辛苦地奔走于两岸,为双方带来对方的意思。



1965年,曹聚仁再次前往台湾地区的蒋介石住处,说完大陆政府对两岸统一的看法时,被蒋介石拜托:“路过浙江奉化,看一看我家祖坟安在否?”



当时,毛主席看出了蒋介石对故乡的思念,专门下达命令:“在占领奉化时不要破坏蒋介石故里的住宅、祠堂和其他建筑物。”而且,之后,主席还出资派人修缮了蒋氏母亲的祖坟。



待曹聚仁带着消息前往台湾地区后,毛主席还托他给蒋介石带去了承诺:“若回大陆,还能继续住在庐山。”



所以,1965年7月,毛主席与蒋介石就“台湾回归”达成了六项条件,但是,就在临门一脚之际,蒋介石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并且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又让蒋介石犹豫起来。



同时,蒋介石的病情加重,不仅大小便失禁,而且时常整个人陷入昏迷之中。这是他,恐怕也想不了“反攻大陆”的猖狂念头,心中只有一个念想——落叶归根。

1972年的一场车祸,让他的生命彻底进入倒计时,思念家乡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



可蒋介石仍旧不愿意率先低头,1975年,他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邀请毛主席前往台湾地区,希望能如1945年8月一样,促成国共的“第三次合作”。



不过,毛主席当时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长途跋涉,拟定由邓小平代劳,谁也没想到,我方还没出发,蒋介石就匆匆病逝。



消息传来,毛主席没有没了对手的欣喜,反而是黯然和落寞,还将张元干的送别词中“举大白,听(金缕)”改为了“君且去,不须顾”。

因为主席明白,台湾地区没了蒋介石,将再掀起一波风起云涌,会导致台湾地区的回归更加复杂化。



果然,“台独”分子横行,阻挠两岸统一。

而蒋介石估计也想不到,自己生前留下的“落叶归根”的遗愿,至今都没有实现,以至于他的灵柩仍停放在桃园慈湖。



何时两岸统一,何时蒋介石才会如愿葬回老家奉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