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曦受邀主持2025 年京津冀外籍人才迎春联谊活动 刘正曦分享工作经验 毕业典礼上,他装扮成埃及法老的形象 刘正曦在中国获得的荣誉 刘正曦受邀参加天津广播电视台节目

当在北京工作的埃及小伙刘正曦在河北燕郊买房,开启“北京—燕郊”双城通勤生活,他的故事便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紧密相连了。作为一位外籍专家,他在中国的成长坐标一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步:在南开大学做交换生,在中国传媒大学因扮演“法老”走红,在中国外文局的工作让他有机会走进河北农村,亲身感受精准扶贫的效果。

刘正曦所经历的京津冀,是北京工作与燕郊生活的日常,是交通、生态、产业协同创新所带来的便利,也是北京冬奥会“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这一绿色奇迹的见证。作为一名外籍青年,他正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这片土地上的中国故事。

埃及小伙在燕郊买房

2022年,刚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埃及青年刘正曦决定,用自己的存款在中国买房。因为他已经确定自己要在中国扎根,给中国媳妇一个温暖的家。

因为预算有限,又不想向家里要钱,刘正曦经爱人的朋友推荐就去了燕郊看房。刘正曦说:“当时我感觉河北的燕郊很发达,房价相对便宜,配套设施还很齐全。”当时刘正曦就算了一笔账,首付刚好够在燕郊安家。

于是,他在一天之内就下了决定,在燕郊买房,开启“双城生活”——工作在北京,生活在燕郊。

今年大年初七,北京青年报记者和刘正曦相约河北燕郊进行了一次采访。见面当天,他身着中式唐装,搭配一条红围脖,一见面就热情地为北青报记者当起了“燕郊向导”。

刘正曦如今对自己所住的燕郊福城上上城的生活节奏非常熟悉。他提到,街对面新开了电影院,春节期间还和爱人一起去看了《哪吒2》。小区周围新增了几家清真餐厅,其中一位老板与他相熟,因为他常通过微信点餐,尤其喜欢点多放芹菜的烩面片,仅他的微信记录中就有43次下单。此外,瑞幸咖啡、公社食堂等陆续开业。

带着北青报记者在小区散步时,刘正曦还遇到了自己的健身“搭子”,两人互致新年问候,还聊起2025年平谷线延伸至燕郊的消息。刘正曦高兴地表示:“地铁一旦开通,这就跟北京没什么区别了。”

连接燕郊上上城和北京大北窑的814路总站,是刘正曦每天通勤的起点。“坐814路从上上城出发,一路直达大北窑南,只要一个小时就能从家到北京。”他对双城通勤的上班族十分熟悉,“大年初七,这些拖着箱子坐814的人,大多是往返于北京和燕郊的年轻上班族,他们的梦想在北京,燕郊则是他们温暖的家,就像我一样。”

刘正曦热情邀请北青报记者到家中取暖。“这是燕郊最大的住宅小区之一,设施齐全,生活便利。”他指着不远处的充电桩说:“燕郊电动车很多,充电桩随处可见,出行很方便。”

走进刘正曦的家,中式年味扑面而来。屋内挂满“烟火年年”“辞暮尔尔”等中国风挂饰和春联,与几件埃及风格摆件相映成趣,别具韵味。家中还有两只猫和一只名为胡夫的狗——名字源自埃及金字塔建造者。刘正曦亲昵地抚摸胡夫,让它表演“握手”。胡夫乖巧配合,眼神灵动亲昵。

客厅的电视柜上摆着的B站粉丝突破十万的纪念奖杯和IBW品牌国际传播推介官奖杯,记录了刘正曦在中国跨文化交流中的成长。他又从卧室改造的工作间拿出一袋文化交流活动的纪念证件,表示这些证件见证了他的每一步。他还展示了中国外文局颁发的“2024年度十佳外籍工作者”证书,这是他在外文局第一年画上的圆满句号。

“洋北漂”在京津冀成长

刘正曦的生活与工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他与爱人相识于天津,在北京相恋,现定居河北燕郊。

作为中国外文局的外籍专家,刘正曦每周四天往返于北京与燕郊之间,这种生活轨迹堪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活模板”。

这个生活轨迹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15年。当时,这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埃及青年开始在埃及语言学院学习中文。起初,他因汉字复杂和语言陌生而陷入困境,但幸运的是,一位中国汉语老师的帮助改变了他的学习轨迹。2022年,他在大学选专业时果断选择了中文。他坦言,最初学习中文是受母亲影响,认为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在抉择专业时,家人也给予支持:“我叔叔在深圳有一家进出口公司,正需要懂中文的翻译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正曦与中国的联系逐渐加深。

老师在课堂上悉心指导,课后还常为他“开小灶”,通过做饭教他厨房用具和食材的中文名称。这种沉浸式学习法使刘正曦的中文水平显著提升。大二时,他以优异成绩通过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六级考试,至今仍是埃及语言学院汉语系的最高纪录保持者。

2017年,大三的刘正曦作为交换生前往中国天津的南开大学,开启新的学习生活。他沉浸于学校为留学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尤其喜爱相声和京东大鼓。

刘正曦拜天津相声演员马树春为师,回忆起初次接触相声的情景,他笑道:“随便走走就能听到相声,天津人幽默风趣,说话就像在说相声。”天津街头茶馆林立,笑声不断,相声氛围浓厚。

在南开大学期间,刘正曦凭借一段原创相声表演赢得汉语大赛冠军,展现了语言天赋,并在南开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天津广播电视台因此邀请他担任播音员,这为他精进汉语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为提升中文水平并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刘正曦后来又到中国传媒大学攻读播音专业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他装扮成埃及法老意外走红,成为网络热议的“埃及法老刘正曦”。

他笑称:“当时只是想玩一把。”没想到第二天,朋友告诉他:“你火了!”这次经历让他感受到中国人的文化包容。

在北京,刘正曦为梦想拼搏。研究生期间,他因主持“悦读大会”表现出色,赢得外文局青睐。正式毕业后,他接受了外文局的邀请,入职外文局担任外籍专家,主要负责文化宣传工作。他热情表示:“我一直热爱中国文化,在这里工作让我离梦想更近了。”

家住燕郊的刘正曦,每日往返燕郊与北京车公庄之间通勤,不仅亲身体验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之便,更以外籍专家的身份,在每一个工作场景里,分享自己在京津冀看见的中国机会。

一次,在研究中国“精准扶贫”政策时,刘正曦发现了张家口市张北县玉狗梁村——被誉为“中国瑜伽第一村”的地方。他亲临探访,见证了村民与村干部通过瑜伽摆脱贫困、改写村庄命运的奇迹。村里大多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却能轻松完成倒立、盘腿等高难度动作,这让他印象深刻。

村干部介绍,村民通过“特色体育+互联网直播”模式吸引流量、赚取收入,并种植藜麦,将村子打造成养生之村。刘正曦感慨:“村民们通过瑜伽不仅重塑了身体,更重塑了生活。”

见证京津冀的多元发展

对刘正曦来说,工作不仅是日常任务,更是承载信念与热情的使命,因此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乙巳蛇年春节前夕,他受邀主持2025年京津冀外籍人才迎春联谊活动。来自30多个国家的80余位外籍人才齐聚一堂。

通过该活动,刘正曦结识了两位国际人才:意大利专家费凡,创立了首个利用干细胞评估环境污染物健康效应的平台;美国专家马克·力文用乡村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创作了70余首歌曲并出版两本关于中国的书籍。“他们都在北京工作,也都在各自的领域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刘正曦说道。

刘正曦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在这里找到了发展机会。无论是教育、科研还是创业,京津冀都为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此外,京津冀在协同创新、产业协作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活力,也让他感受到区域内的创新潜力。“北京冬奥会期间‘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这太厉害了!”他了解到,中国通过张北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将河北张北的风能转化为清洁电力,并入冀北电网后输送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为冬奥场馆提供“绿色电能”。他认为,这是中国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对绿色能源的庄重承诺,有力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

多年双城通勤生活,刘正曦对交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体验最深。最近一次出差,他再次体验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果。他从燕郊打车前往大兴国际机场,途中与司机聊起了京津冀高速和机场周边的交通网络。到达机场后,他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快速获取了航班信息,完全不需要人工帮助。“还有中国高铁的速度,从天津到北京只要25分钟。”作为814路公交车的常客,他见证了区域交通的进步,从北京、河北一卡通到通用一卡通和支付宝电子一卡通的转变,跨区域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思考如何为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这些都是京津冀这几年的变化!”刘正曦感叹道。作为外籍人士,他思考如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我正在做的,一是将中国的好故事、好政策和成就分享给更多人,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二是希望召集更多外国青年,为世界文化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刘正曦不仅说,还付诸行动。读研期间,他被中国的共享单车吸引,将这一模式分享到脸书,希望埃及借鉴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他的推文引发关注,许多人@埃及交通部长。如今,埃及也有了共享单车“开罗Bike”,这一成果让他惊喜。

“饮水思源,说实话,来中国前我只是个普通学生,到了中国才逐渐有了‘影响力’。而这些是中国赋予的,我应该用它来讲述中国故事,以作回报。”刘正曦说。

文/本报记者张知依实习生宋羽

统筹/林艳张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