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正站在三条道路的交叉口,国家的未来将取决于如何选择。政治学家纳尔吉斯·卡塞诺娃在2月初发表的《被超级大国包围:哈萨克斯坦行走在地缘政治钢丝上》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观点。

卡塞诺娃在为大西洋理事会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世界人口评论编制的年度自由指数反映了哈萨克斯坦过去30年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方面,该国排名上升,表明其成功融入国际社会;另一方面,在经济自由化的同时,政府治理、民主化进程和人权保障仍存在明显问题。这些问题源于上世纪90年代纳扎尔巴耶夫政权的威权统治、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0年代初的国家保护主义政策。

排名与现实

卡塞诺娃首先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在国际自由指数中的表现。她认为,当前推动该国排名上升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自由化。但政治自由水平却不容乐观——从1999年到2019年的20年间,哈萨克斯坦在“政治意见表达”和“和平集会权”等指标上下降了20分。2003年、2011年和2016年,该国三次以“维护公共安全”为由通过限制言论自由的法律。

转机出现在2019年纳扎尔巴耶夫卸任总统后,而2022年1月事件标志着过渡期的结束。卡塞诺娃指出:“尽管纳扎尔巴耶夫家族仍掌握实权,但社会已萌生变革诉求。托卡耶夫政府提出‘倾听型国家’理念并尝试开放地方选举,然而双重权力结构导致政府效率低下。”2022年1月的流血事件被普遍视为纳扎尔巴耶夫派系夺权的失败尝试,最终促使托卡耶夫宣布启动改革。

改革的两难

托卡耶夫的改革目标虽是民主化与自由化,但实际更侧重于消除“超级总统制”的弊端。地缘政治因素深刻影响改革方向:加强与西方关系需顾及人权评价,但过度自由化可能引发动荡。司法独立性和反腐败仍是软肋,系统性腐败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尽管托卡耶夫推动司法改革,成效仍需五年时间检验。

经济方面,凭借丰富资源,哈萨克斯坦在繁荣指数中表现亮眼,但贫富差距严重。卡塞诺娃强调:“石油产区收入高但贫困率居高不下,南部农业区则面临双重困境。”教育领域虽普及率高,但质量堪忧,学生成绩明显落后于欧洲同龄人。

地缘政治困境

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彻底改变了后苏联空间的安全格局。卡塞诺娃认为,当前哈萨克斯坦正处于转折点:内部变革需求与地缘政治冲击交织,既带来焦虑也孕育机遇。托卡耶夫的改革可能提升政治自由排名,但宗教自由难有突破。国家需持续推动改革,社会也需保持改革动力。

三种未来图景

卡塞诺娃提出三种可能的发展路径:

1.“更多自由,更多繁荣”(乐观情景)

托卡耶夫团队成功推进部分改革,2029年实现权力和平交接。与西方关系稳固,中俄接受新格局。哈萨克斯坦虽未成为自由民主国家,但稳步融入国际价值体系。

2.“以自由换繁荣”(现实情景)

改革仅限于提升治理效率和经济目标。政府加强社会管控,无视西方批评,最终沦为威权国家并依附中国。

3.“自由与繁荣皆失”(悲观情景)

内外矛盾导致国家动荡。俄罗斯通过混合战争施压,哈萨克斯坦成为大国博弈战场。

卡塞诺娃总结道:“选择权在哈萨克斯坦政府和人民手中。能否达成发展共识,将决定这个国家以何种姿态迈入2030年代——是成为国际舞台的独立玩家、中国的附庸,还是超级大国的角斗场。”

纳尔吉斯·卡塞诺娃,哈佛大学戴维斯俄罗斯与欧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人权观察欧洲与中亚分部专家委员会成员。

您的点赞、支持、关注和转发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