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美国,发展在新中国,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少将,胡斐佩堪称巾帼英雄,于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由邓小平亲自发布命令,成为新中国目前唯一一位拥有美国国籍的女将军。
1930年,胡斐佩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出生,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她一出生就拥有美国国籍。因父亲是留美博士,家庭条件良好,胡斐佩从小享受良好的教育,不必为了温饱发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
4岁那年,胡斐佩随父母回到祖国,在上海定居。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下,她成绩突出,学习很有天赋,从一年级直接跳级三年级,成为家里的骄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胡斐佩一家人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因为战乱不得不四处逃难,期间她亲眼见证了底层百姓的苦难,侵略者的残忍,中华民族的危亡,一股爱国之心油然而生,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通过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
受教授父亲影响,胡斐佩希望长大后当一名老师,坚信教育强国。通过不懈努力,1947年胡斐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成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女性高学历知识分子,前途一片光明。
在校期间,胡斐佩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各种学生运动,并且于1949年5月加入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一员。当时,我党缺少像胡斐佩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奉命北上参军,进入劳动大学外文训练班培训,开启了教师生涯。
通过组织的培训,胡斐佩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能够独当一面,于1952年担任英语助教,开始站在讲台上给学生授课,实现了她的教育理想。
1955年全军大授衔,根据相关规定,部队里大部分女同志需要脱下军装,离开部队转业,胡斐佩因出色的表现,转业后仍在学校任教。
此后多年,胡斐佩仍以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教学,努力学习,她的表现校领导看在眼里,提拔她担任技术工程学院英语二系第四教研室主任。
当时,胡斐佩年仅30岁,成为全军院校中最年轻的女教研室主任,属于正团级。被提拔既是鼓励,也是压力,一个教研室二十余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胡斐佩需要妥善管理,期间她任劳任怨,在这个岗位上干了整整23年。
改革开放后,许多老干部退居幕后,军队干部慢慢年轻化了。在这一背景下,1983年胡斐佩被任命为学院训练部副部长,连跳两级,成为正师级干部。
胡斐佩也是没想到,二十多年职务没调动的她,居然会连升两级,直到院长找她谈话时还是一脸不可置信,笑着说:“院长,开什么玩笑!”
仅四年后,在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大浪潮下,像胡斐佩这样专业能力出色,年轻的干部再次得到重用,被提拔为副院长,走上了部队教育的领导岗位。
成为学院主要领导后,胡斐佩深感责任重大,她认为外语的教育问题,必须不断开放交流,否则就是关起门来,没有了生命力。因此,胡斐佩呼吁要加大对外交流力度,跟上改革开放大浪潮,增派留学生,尽快提升教育师资质量。
胡斐佩毕竟是从教育一线提拔起来的干部,深知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教员、教材建设方面,先后主编了《英语泛读教程》等十套教材,荣获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88年,为了部队的现代化发展和建设,我军恢复了军衔制,为表彰胡斐佩在军队教育的卓越贡献,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发布命令授予她少将军衔,成为当时我军仅有的五位女将军之一。
有了这份殊荣,胡斐佩仍保持作为学者的谦逊,面对同事和上级的肯定,她常常说:“当了院长、将军,我还是教师。”
九十年代末,胡斐佩逐渐退居二线,离开了部队,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晚年,胡斐佩曾亲赴韶山参加毛泽东纪念园典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革命精神,以“战士”姿态传播红色基因。
胡斐佩祖籍中国,在美国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发展,为军队的教育事业做出不小的贡献。在男性为主导的军队体系中,胡斐佩能够打破性别壁垒,以自己的专业能力,证明女性在国防事业中有相应的价值,也证明了教育事业在军队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