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晚,南京师范大学发布情况通报表示:经初步调查,学校研究决定,免去宋某某环境学院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暂停一切工作。
这则通报直接导火索是这两天在各大微信群里广泛传播的一份命名为“公开信”的14页PDF举报材料。
举报材料延续了此前类似材料的一贯特色,呈现出内容详实、条分缕析的特点,给人的冲击力很强,看完之后令人愤慨!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以来,平均每学期就至少有一起类似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的事件发生。
从学术指导到私人纠葛,师生关系为何屡屡失控?师生越界何时休?
我认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之所以频繁发生,主要就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现行体制下的导师制度对学生课题、毕业审核权、推荐信等资源形成垄断,导师手中拥有的权力过大,导致学生不得不屈服于导师。
我们看到,不少类似事件之所以会产生,多半是由于担心无法按时毕业、论文无法发表等原因导致。
一旦导师对学生以毕业为由进行威胁,大部分学生估计都难以招架,只能被迫做出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毕竟,在关乎毕业的事项上,大部分学生都是以此为底线的,不敢以毕业之事而冒险。
第二,师生越界行为证据收集难、举报处理不及时、不公开,举报制度对举报者的保护机制不完善也是一大原因所在。
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教师工作部总体负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但是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工作部都不是实体机构,而是挂靠在人事处、人力资源部、组织部、人才办等机构下,由一个科室负责此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无论是资源调动能力还是制度制定、执行等方面,都窘迫于人手不够而无法实施。
加之不少高校缺乏面对网络舆论的勇气,不敢直面问题核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择淡化问题,通过其他方式安抚学生,对涉事教师进行轻描淡写处理,造成涉事教师违纪成本低,客观上纵容了事件的发生。
大家可以看到,不少高校在面对此类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坦然面对事实,积极进行处理,而是想着如何去降热搜,这种冷处理方式无疑会让此类事件频繁发生,也让举报者无所适从。
刚刚看到,南师大在处理此事的迅速行动上被网友们一致点赞。
这反映出,坦然面对,积极处理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快速举报平台,保护举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快高校纪检监察系统的改革力度,要赋予他们更大监督权力,让他们敢于监督,敢于亮剑。
此外,高校对于有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要实行零容忍态度,执行一票否决制,并且要加强全社会联动,让违纪者无处遁行。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