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安理会最近一次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决议表决中,中美俄一致投下赞成票,无疑反映出当今国际社会潜藏的深层问题。
1、欧洲给涉乌决议“扯后腿”
据报道,这份由美国率先提出的决议草案,简单来讲,就是呼吁要尽快结束冲突,听起来不错。但深入一看,这个表决过程却比我们想象中曲折。
欧洲国家进一步尝试,通过对草案的三个修正意见来推动他们的利益,比如想要将“俄乌冲突”定性为“俄罗斯全面侵略”,或者更明确地强调对乌克兰边界的尊重和主权完整时,他们遭遇了多方阻力,最终也未能实现。这样的结果或许让欧洲有些尴尬,因为在大国游戏中,他们的声音显得如此微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边缘化。
2、欧洲难以适应,被边缘化的现实
接下来的焦点自然落在欧洲的表现上。欧洲国家在这次表决中所经历的孤立与挑战,颇有几分“自身难保”的滋味。要知道,这场关于乌克兰问题的争议,对欧洲来说是他们在中美俄“三国演义”格局中的战略命运。
在提议推迟表决和进行内容修正时,欧洲国家本希望能体现自己对乌克兰事务的主导,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的影响力。但事情并不如愿,他们的动议未能获得足够支持,这种无奈不仅揭示了他们在中美俄角力中的边缘化,也凸显出他们熟悉的安全与经济保障正在逐渐消失。过去依赖的国际秩序似乎正悄然变迁,而欧洲却还来不及适应这种变化。
曾几何时,欧洲享受着经济上的欣欣向荣和安全上的无忧无虑。廉价的俄罗斯能源,源源不断流入欧洲,为其提供了工业和民用的双重动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庞大市场吸纳了欧洲制造的各类商品,使得欧洲经济如鱼得水。
3、美国不想再当欧洲的“保护伞”
在特朗普眼中,美国过去对欧洲的军事支持几乎沦为了极不划算的投资。与其耗费资源与心力继续充当欧洲的保护伞,特朗普更愿意将注意力转向大西洋彼岸的其他事务。
他认为,拉拢俄罗斯不仅可以终结消耗甚巨的俄乌战争,还能在某种程度上与之联手制衡中国。这种策略无疑是把欧洲的安全保障当作了交易筹码,留下的却是深深的不确定感。
至于俄罗斯与中国,尽管两者之间并没有结盟,但近年来的经济合作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步调一致,已经令欧洲看到了潜在的战略压力。
俄罗斯虽然因乌克兰问题备受关注,但其拥有的资源以及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小觑。与此同时,中国则以其庞大的经济体量与市场影响力,不断吸引着全球关注的目光。可以说,这两国迅速变化的市场与战略布局,也在不断重新塑造着全球政治经济的版图。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欧洲不禁要思考:如果继续在外交政策和经济制裁上随美国亦步亦趋,那么最终可能导致自身完全被边缘化。而泽连斯基也终于看清现实,从始至终,乌克兰其实从未“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