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 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记者会上希望中国在乌克兰停止战争、恢复和平和未来重建中得到中国的帮助,并愿意就此与中国展开对话。
这一表态发生在美俄谈判将乌克兰排除在外,西方安全保障承诺落空的背景下。按照联合国的评估,乌克兰重建需话费4862亿美元,而当前西方援助已现疲态,欧盟仅承诺50亿美元贷款,美国的矿产协议还要求乌克兰让渡自然资源收益权,这无疑是对乌克兰的又一次掠夺。
泽连斯基明确表示期待中国企业以“盈利可能性”参与基建领域的重建。乌克兰重建计划中62%资金会投向基建,而中国在复杂环境下的高铁、桥梁等建造丰富经验,2024 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2673亿美元,在多个方面的基础建造能力世界领先,与乌克兰的需求高度契合。
美俄利雅得会谈暴露了乌克兰被边缘化的危机,泽连斯基希望得到中国的援助既是向西方施压的筹码,比如拒绝美国5000亿美元矿产协议,也是对中国中立立场的信任。他特别提及“中国与欧洲经济关系中的巨大利益”,暗示中国有能力应对重建工作。
对于和平谈判,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强调“必须解决冲突根源”,反对“无长期解决方案的停火”,这意味着俄方要求乌克兰承认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现状。这一立场与美俄利雅得谈判中“俄美合作结束冲突”的表述相呼应,更体现出乌克兰领土成为了交易的现实。
特朗普政府正在推动的矿产协议要求乌克兰让渡自然资源及港口收益权,被泽连斯基斥为“掠夺性条款”。美国对乌战略从价值观同盟向现实主义交易的转变,让乌克兰深感被背叛。
白宫以安全援助为诱饵,实则想从乌克兰获取更多经济利益,这使得乌克兰在战争中不仅要承受军事压力,还要面临经济被掏空的风险。尽管泽连斯基要求乌克兰应该在谈判桌上发声,但美俄谈判、欧盟被边缘化的现实,让乌克兰沦为大国交易的客体。
俄乌冲突以来,中国致力于通过联合国“和平之友”小组等多边机制,推动停火止战、人道救援、战后重建,不选边站且积极促和的姿态,既区别于西方的对抗逻辑,也超越传统中立国的被动角色。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为推动和平解决危机贡献力量。
乌东部冲突持续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美欧争夺重建主导权的西方阻挠,都会使乌克兰的重建困难重重。北约东扩引发的“安全困境”与核威慑逻辑回归,也暴露出冷战式联盟体系的失效,中国倡导的合作可持续安全观为破解安全悖论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安全观强调各国安全的相互关联,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来实现共同安全。
西方对俄制裁引发的全球通胀与粮食危机,凸显单边制裁的局限性。中国通过以发展为导向,促进各国经济合作,减少因制裁等手段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和平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才是正确选择。
另外,联合国机制在危机中的边缘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巴西、埃及等国组建的和平之友小组,标志着非西方力量开始参与调解规则,这是国际治理体系多元化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打破西方主导的治理格局,正如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王毅外长所言:“大国应做和平的稳定锚,而非冲突的鼓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