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面对小人,不可妇人之仁,3大智慧轻松驾驭他们

面对小人的时候,绝不可仁慈。

否则,你对他的善良,得到的就是以怨报德。

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

现实中,只会更残酷。

所以,张居正的人生经历就告诉我们,面对小人,可用3大智慧、3大技巧,去应对和驾驭。



一:张居正3大智慧

1、取舍有度,绝不妇人之仁

张居正的仕途中,韩信“问路斩樵”的故事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这个故事不但影响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也造就了他日后在官场上的处事原则。

故事发生在韩信被敌军追击时,他碰到了一位樵夫,樵夫热情地为他指明方向,然而就在韩信脱离险境后,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斩杀樵夫。

从表面看,这是一个残忍的举动,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考量:为了避免樵夫泄露行踪,韩信不得不采取这种极端方式,这个决策看似冷酷无情,实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智慧。

张居正听闻此故事,深有感触,他知晓,若要成就大业,仅有理想主义的热忱远远不够,在现实中,总会碰到两难的抉择,必要时甚至得做出牺牲,这个道理,会深深左右他日后的仕途进程。

在张居正刚刚踏入仕途时,他是一位充满热血的理想主义者,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多次上奏提出改革建议,像整顿吏治、处理边疆问题等等,但这些建议几乎都如石沉大海。

他甚至不惜冒险弹劾权势熏天的大臣严嵩,还径直向嘉靖帝呈上了一份“明朝五大危机清单”,期望皇帝能够亲理朝政,可嘉靖帝一心沉溺于炼丹,对他的这些建议丝毫不感兴趣。

现实的沉重打击使得张居正意识到,仅仅依靠直言敢谏是无法成事的,他开始思索:在错综复杂的官场当中,怎样才能既坚守理想,又能灵活应对?

韩信“问路斩樵”的故事,给了他启示——想要干成大事,就必须学会权衡取舍,必要时甚至要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物件。

2、从“独善其身”到“混迹于世”

历经一段时期的沉寂之后,张居正决定转变策略,当他再度投身仕途时,不再只是执着于清高,而是学会了运用权谋和灵活应变,他提出了“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的策略:内心坚守理想,然而外表要学会同不同势力进行周旋。

例如,他借助恩师徐阶的影响力,同时在政敌高拱与其他权臣之间挑起矛盾,为自己积攒政治资本,这种灵巧的手段,使他慢慢在朝廷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张居正改革之路遍布荆棘,他所面对的,不单是国家内部忧患与外部威胁,更有官场层层叠叠的阻碍。

凭借独有的智慧与权谋,他把这些阻碍逐一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在推行“一条鞭法”时,国库空虚这一问题极为棘手。

张居正决定用胡椒和苏木替代银两来发放俸禄,然而这一举措引发众多官员的不满。

在此情形下,他把视线投向了商人郝一标。

郝一标是个贪心的商人,张居正抓住他的弱点,以高价把囤积的胡椒和苏木卖给他。

郝一标尽管心里不满,但为了巴结张居正,只得乖乖配合。

同时,张居正让郝一标去接济那些贫困的官员,缓解了俸禄的难题,通过这种“借刀杀人”的手段,他不但解决了财政上的困境,还让官员们无可辩驳。

在明朝,太监的势力不可轻视,许多大臣选择与太监对抗,然而张居正却独辟蹊径,他选择与太监冯保结盟,构建起了“权力铁三角”(张居正、冯保、李太后)。

张居正深知冯保是个贪心之人,但他也清楚怎样利用这一点,他通过给予冯保好处,让冯保在改革中为自己清除障碍,例如排除异己、化解党争等等。

虽说这种做法貌似妥协,但却是他推行改革的重要保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