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何兵 记者 刘伟娟)2月24日9:30,兴卫村站施工天窗调度命令准时下达,标志着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桥工段京沪线第一阶段集中修施工正式拉开战幕。现代快报记者获悉,该段2000多名干部职工投身这场集中修施工中,21个施工作业依次展开,机械轰鸣与号子声交织,奏响作业进行曲。
京沪铁路,这条贯穿中国东部七省市、全长1462公里的交通大动脉,日均开行列车逾千列,承载着全国近六分之一的铁路客货运量。高负荷运转下,钢轨磨损、道床板结、接触网老化等问题逐渐显现。每年春运后,集中修成为恢复线路“体力”、保障全年运输安全的关键举措。
2月24日9:40,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面上冷风飕飕。随着施工天窗调度命令下达,南京桥工段大桥车间80余名干部职工迅速从大桥北堡作业通道进入施工地段,一场争分夺秒的南京长江大桥明桥面大修“攻坚战”的“首仗”打响。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有“争气桥”之称。
“大桥明桥面铺设的木桥枕及其附属设施在服役一定年限后,会老化,影响正常使用功能。铁路部门根据桥面日常保养、检测情况,合理安排桥面大修周期。”大桥车间副主任徐晟介绍,这次利用2月24日至4月2日共38个天窗点对南京长江大桥的2号至3号孔的京沪上行线的明桥面进行大修。
为确保首仗必胜,南京桥工段精心编制施工方案、周密安排施工计划,优化劳力配置,抽调江北维修工区、尧化门维修工区、南京大桥维修工区、路桥大修项目部等4个班组88名干部职工,分段包干,责任到人。
虽然春寒料峭,但施工现场热火朝天。88名职工一字排开,按照施工方案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作业。江北维修工区工长李春昊手持电动扳手,不停地松卸护木螺栓;青工郭继浩拿着撬棍,用力撬起护轨道钉;张超和潘小伟两名职工合力,抬起200多斤护木整齐地堆码到平板车上……各种金属碰撞声和江面上穿梭的船只汽笛声交织在一起。
“拆卸下来的护木、道钉、垫板等必须用平板车推运到安全位置,然后再搬运到桥下集中码放,一个零件都不能落在桥面上!”李春昊叮嘱大家,推运时脚步要走稳,不能踏空了。透过枕木空隙,可以看见奔腾翻滚的江水。
“桥面距离江面约有25米高,为了防止施工中人员、工具、机具等掉入长江中,我们在钢桁梁下部挂设了尼龙材质的防护安全网。”车间安全员杨勇不停地来回巡查,督促职工严格执行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护木、护轨道钉拆卸完成后,我们将采取流水作业法,先抽出6根枕木,对余下桥枕进行位置均匀移动,保证施工后列车运行安全,然后对纵梁上盖板进行喷砂除锈、喷锌、油漆涂装,后续进行集中更换桥枕。”车间技术人员胡中中业务精通。
12:30,施工负责人徐晟带领质量验收人员对施工安全、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各项指标全部合格。
此次桥面护木、护轨道钉拆除施工顺利完成是京沪线第一阶段集中修首战中一个精彩片段。截至2月24日18:00,南京桥工段京沪线第一阶段首日施工21个施工作业全部安全正点,设备隐患精准消除,为这场为期38天的“硬仗”赢得开门红。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