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重庆市长寿区公安局双龙派出所里,一张张泛黄的荣誉证书上,“胡兴友”三个遒劲的钢笔字依然清晰。这些承载着近半世纪岁月痕迹的纸片,讲述着一位转业军人扎根基层40载的从警人生。耄耋之年的胡兴友打开一个个陈旧却精美的木盒,那些叠放整齐的勋章在晨光中闪耀,诉说着这位“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热血警魂。
1973年,胡兴友带着成都铁路局重庆铁路公安处的调令回到家乡。彼时的双龙镇有6个公社14万人口,辖区人多、事杂、点多、面广是警务工作的现实难题。老民警游古文回忆说,看似文弱的胡兴友到任首月便扎进对双龙镇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调研中,一天十几里路,走坏多双布鞋,绘制出全镇治安“势力图”。
1975年某日,胡兴友获知有一团伙欲破坏电影放映,当即组织社群力量设伏。在村干部等协助下,趁该团伙毫无防备,迅速将其抓获。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击整治,双龙镇及周边的阴霾被一举扫除,群众对这个“斯文”的特派员刮目相看。
1976年,胡兴友调查一起“杀父案”,他顶着压力将死者儿子叶某林列为嫌疑人,最终在其衣袖接缝处检出死者血迹样本成功破获命案。1999年“茅厕腐尸案”,胡兴友大胆推翻法医的死亡时间判断,通过走访百余户居民,锁定失踪半年的死者身份。
“师傅总说‘证据在脚底板下’。”现任长寿区公安局长寿湖派出所教导员的杨剑至今记得,胡兴友带着他们用脚步丈量辖区,那些泛黄的笔记本里,工整记录着每个村落的重点人员、矛盾隐患,堪称基层治理的“活地图”。
在徒弟们心中,胡兴友是严师更是慈父。面对上世纪80年代春节排班难题,胡兴友提出“错峰调休”机制:本地民警春节值守,换取外地同事延长假期。“那年我多出三天假,错开春运高峰顺利回到老家过年。”家住四川的一位民警回忆起当年经历仍眼眶湿润。
胡兴友的徒弟们难忘师傅的“三字经”:深夜奔袭数十里抓贼践行“不怕苦”,百日走访解开村民积怨诠释“走访勤”,3小时速破两万元盗窃案印证“破案快”。这些朴素的工作法,至今仍是派出所的“新人必修课”。
如今,胡兴友最爱看青年民警展示警用装备。但每当看到接警大厅“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鎏金大字,老人总会抚摸胸前的二等功勋章:“当年没有DNA比对,靠的是把每起案子都办成铁案的精神,靠的是脚底的力量,靠的是群众。”(文/图 王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