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纪念王逊诞辰110周年史料辑佚展”开幕式于2月22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王逊先生家属王涵,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冯金红先后致辞。开幕式上,向波涛为王涵颁发捐赠证书,感谢家属为清华艺博捐赠王逊研究文献、资料及相关实物约200件(套)。开幕式由清华艺博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上水船:王逊与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新书发布仪式。清华大学部分师生校友、艺术界代表、文博界代表、媒体记者、社会观众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2025年是我国著名学者、美术史家、新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王逊诞辰11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出身清华、卓有建树但命运多舛的先生,也为了研究他为新中国美术发展建树的现代学术思想和学科体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特别推出“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纪念王逊诞辰110周年史料辑佚展”。展览主题“一切艺术趋向美玉”源自王逊22岁发表的《玉在中国文化上的价值》,该文既是对中国艺术史的溯源研究,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思概括。以此为立意,展览以200余组件辑佚史料为展品,系统展示王逊的学术思想孕育和他“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在推动工艺美术改进与设计、创建中国美术史学科、建构中国美术史教材现代写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展现四十年来几代学人对其遗著整理与研究取得的成果。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致辞



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致辞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致辞



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冯金红致辞



家属王涵致辞



向波涛为王涵颁发捐赠证书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嘉宾坐席合影

王逊(1915-1969)于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受闻一多先生影响而转入国文系,继而被邓以蛰先生美学思想所吸引转入哲学系,追随邓先生研习美学及美术史,从此奠定其奉献一生的学术志业。1937年他随校辗转南迁长沙、昆明,1938年成为西南联大首届本科毕业生,次年考取清华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成为西南联大首批研究生,师从冯友兰、汤用彤、金岳霖等先生,并亲炙陈寅恪、闻一多、邓以蛰、雷海宗、钱穆、朱自清等先生教诲。1941年研究生肄业后,他相继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1949年重返母校,成为清华大学哲学系、营建系合聘教授,开设“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概论”等课程,并兼“清华文物馆委员会”书记。1950年受徐悲鸿之请到新组建的中央美术学院兼职开设美术史课。1952年清华文物馆因院系调整而停办,王逊正式调入中央美术学院,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9年因迫害而蒙冤病逝。纵观王逊先生求学与职业生涯,大半经历与清华(或西南联大)紧密相连,期间的学术累积为其从事美学及美术史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最终成为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开路者与奠基人。

王逊先生是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新旧合冶的清华育人典范,在文学、哲学、美学、敦煌学、民俗学、艺术理论、美术史与考古、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诸多领域皆卓有建树。特别是他创立了中国美术史学科和育人体系,泽惠至今。然而这样一位大才,不仅在特殊年代遭受种种不公与迫害,终致英年早逝,而且在此后数十年中,其学问与光辉仍被人为遮蔽而蒙尘,大量珍贵手稿至今不知所终,不能不为之浩叹。十年之后,因缘际会,数十年如一日悉心辑佚王逊先生学术史料的王涵老师,最终决定送王逊先生“回家”,将这批珍贵史料郑重托付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化私为公,嘉惠学林。于是才有了本次立足“藏品活化”的展览呈现。展览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展出至2025年5月5日,欢迎清华师生及社会各界观众莅临参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