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考研英语一被认为是史无前例最难的一次。有些考生在网上吐槽,学生时代也做过无数英语卷,但唯独这一次,考试考到一半时,有一种强烈的想要离场的冲动,甚至连试都考不下去了,可见其难度确实令人头疼。
而且24号考研初试结果公布后,果不其然,大量考生只考了三十多、四十多分,考研国家线也达到了近几年来的最低水平,尤其是工科的考研英语一已降至34分。考研如此之难,表面上看似是在故意为难学生,但实际上或许另有深意。
“考研英语难,是为了保护双非学生”,网友:国家线就能说明问题
许多人都想质问今年的考研出题组,为何将英语题设置得如此之难?这是在故意为难学生吗?难道学生考不上研究生他们就会高兴吗?英语作为公共科目,由国家划定单科分数线,一旦未能达到该分数线,即便总分颇高,也无法进入院校复试。
然而网上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观点,获得了五千多个点赞。这位网友深入分析后认为,国家将分数线限定得较低,与英语一的难度有很大关系,而这两点都是为了保护双非学生所做出的决定。
他的分析思路如下:25 年考研先是发布了扩招的消息,让大家感受到好处,吸引更多人参与考研。接着,在网上大幅推迟报名时间,并将重要的计算机 92 科目改为统考 408,致使学生报名后发现自己的准备与学校的考试要求不符,许多学生只能临时将志愿改为双非院校。
然后,将英语试题设置为史上最难,以此拉低分数线,使国家线降至低点,这样就能让众多双非考生更易过线。最后,通过 92 和双非专业课的难度差异筛选大部分未改志愿的考生,要么使其调剂到双非院校,以填满大幅扩招的双非学位。
而大部分未扩招的 92 学位会被优势更显著的二战考生全部占据,从而实现让更多双非学生被录取以及让更多 92 考生二战以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
但与此同时,二战上岸的考生会得到进一步的筛选,使国家招收的研究生质量提升,成为真正的科研推动力量,进而再次缓解学历贬值问题。这一套流程,听起来似乎颇为合理。从国家线调低的角度来看,今年对于双非学生而言,考研确实是较为有利的一年。
大家抓住这个机会本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全然相信这个逻辑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国家的扩招并非单纯的增加数量,而是服务于一直倡导的产教融合战略。例如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等专业通过新增硕士点来实现扩招,2024 年一年就新增了 1924 个。国家线随之实行降幅,便能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其次,892 改统考 408 确实是一个关键变量,这对双非院校而言是一种冲击。将自命题改为统考后,为双非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使其更易达到国家线。然而985 院校则成为了质量的把关者。
像清华和北大等顶尖高校保留了自命题,同时将复试权重提升至 50%以上,对顶尖学生的要求愈发提高,更加关注他们的科研潜力和学术素养。
若完全依照网友的说法,该策略仍存在风险。例如,统考科目虽降低了徇私舞弊的可能性,但双非院校专业课压分现象较为普遍,这可能致使资源分配更加不均衡。在就业方面也存在一个悖论。
双非院校扩招,可能会稀释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无法达到延缓学历贬值的目的,名校毕业生也会面临更大压力,大方面的意图尚不可揣测,但我们可以先把握住扩招为双非学生带来的更多升学与圆梦的机遇,充分利用好这两年的考试机会。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