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初中考试成绩单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全班50人,语文无人上90分,数学20分以下多达十余人,英语更是“全军覆没”,无一人及格。

总分最高仅415分,200分以下的竟有9人。这份“惨不忍睹”的成绩单,不仅让学生考到崩溃大哭,更让家长直呼“太无奈”。而类似的情况,似乎正在全国各地的校园里悄然上演。

今天我们就来聊了聊,关于孩子们考试这件事!

一、“惨烈”成绩单背后:学了一整年,考的全是“超纲题”?

“语文试卷全是阅读理解,题型对标高考,总分120分,重点班只有两人上100!”一位家长愤愤不平地说道。

更离谱的是,七年级的语文期末题竟要求学生写出“水帘洞门前的对联”,除非把《西游记》倒背如流,否则根本无从下笔。

类似的“刁钻题”在各科试卷中层出不穷:数学题绕弯子考“进水放水”的脑回路,英语卷子连家长都直呼“看不懂”,化学题更是被吐槽为“脑筋急转弯大赛”。

“学了欧姆定律,题目却要绕十八个弯才让你用公式!”一位高考化学148分的家长亲自上阵试做儿子的初三试卷,结果只考了90分。他无奈道:“现在的考试,比的不是知识,而是谁更会猜题。”



二、 家长集体破防:学校教的和考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平时老师教包包子,考试却要你做酸菜鱼!”这句调侃道出了家长们的共同困惑。

以语文为例,课本重点讲散文和经典名著,但考试却要求学生分析鲁迅的“思想感情”,甚至揣测作者写作时的年龄。

七年级的孩子连《朝花夕拾》的背景都一知半解,谈何共情?一位乡镇家长直言:“孩子每天背课文、记笔记,结果试卷上一道课内知识都没有,这学了个寂寞?”

更让家长焦虑的是,这种“超纲考”正在加剧教育分层。名校和重点班的学生尚能靠课外补习“见招拆招”,但普通班和乡镇学校的孩子却只能“裸考躺平”。

“我们班英语最高分50分,大多数学生连蒙带猜才拿20多分,老师上课都快讲不下去了。”一位乡村教师叹息道。



三、考试“内卷化”:是选拔人才,还是为难学生?

面对争议,有人辩解:“出得简单了,大家都满分,怎么筛选人才?”

但下面一位家长的反驳更犀利:“如果考试不考学校教的内容,反而专挑偏题怪题,这样的筛选公平吗?学的不考,那去学校干什么?”

另一位家长举了个生动的例子:“海淀初中英语阅读题,考过六级的家长来做都可能不及格。这到底是考学生,还是考家长?”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难题导向”正在催生恶性循环。为了应付“不按常理出牌”的考题,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刷题、补课,而学校课堂反而成了“摆设”。一位五年级家长吐槽:“语文卷子全是阅读题,连基础字词都不考。孩子每天熬夜刷题,结果成绩反而越来越差,现在一提到考试就害怕。”



四、破局之路:回归教育本质,别让考试“逼疯”一代人。

关于学习和考试的种种困境,到底该如何破局?

1、考试真的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从“刁难”到“引导”。

出题人需要明确一点: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习成果,而非炫耀出题水平。与其用“进水放水”的数学题为难学生,不如设计贴近生活的应用题;与其考《西游记》的对联,不如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题目可以灵活,但不能脱离教学大纲,更不能变成“知识冷箭”。

2、教学调整:夯实基础,再谈拔高。

“连走路都没学会,就要孩子跑马拉松,怎么可能不摔倒?”一位教师建议,乡镇和普通学校应优先抓基础,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再逐步引入拓展内容。例如,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影视片段、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的背景,而非硬背“思想感情”。

3、家长心态:放下焦虑,关注成长。

“普及高中”的呼声背后,是家长对分流焦虑的投射。但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分数,更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抗挫力。一位家长分享:“我告诉孩子,考砸了没关系,但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一起分析试卷,发现他阅读理解丢分多,就每天陪他读一篇短文讨论。”这种“过程导向”的陪伴,远比纠结分数更有温度。

4、资源倾斜,缩小差距。

乡镇学校与城市名校的差距,本质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需通过师资培训、教材优化、网络课程共享等方式,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到优质教育。例如,成都武侯区七年级语文统考满分100分,全区最高88分,这说明合理命题下,学生完全能达到良好水平。

考试不是“敌人”,教育不该“失真”。

一位网友的评论发人深省:“社会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只会做题的机器。”当考试沦为“脑筋急转弯大赛”,当课堂与试卷彻底割裂,教育便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启迪思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想真的是时候让考试回归“检验者”的角色,让教育重回“育人”的初心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别让一场场“超纲考”浇灭他们对知识的热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