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外围乌军遭遇重大挫折。乌格莱达尔地区,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已落入俄军控制。
乌军最初投入约2.4万兵力,但战况不利,伤亡和失踪人数众多,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受重创。装备方面,乌军损失惨重,大量武器被毁。七个营级作战单位被全歼,伤亡人数达7450人。
俄军采取分区包围战术,分割乌军,使其难以互相支援。电子战干扰削弱乌军的通信和指挥系统,使其无法有效反击。俄军还利用无人机侦察和打击,精准定位乌军目标。在多重打击下,乌军防线迅速崩溃。
乌格莱达尔失守,乌军失去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防御压力增加。俄军则扩大在顿巴斯地区的控制范围,为后续行动奠定基础。俄军的胜利为其在顿巴斯地区的进一步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顿巴斯外围战役失利后,乌军试图通过救援行动挽回局面,派遣部队前往库尔斯克地区,解救被困前线部队。
俄军提前掌握乌军救援部队的行动路线。乌军向库尔斯克推进时,俄军已完成部署。
俄军展开多方位打击,坦克集群和炮兵部队猛烈攻击,战机也参与轰炸。乌军救援部队的指挥系统受到严重干扰,通信中断,各单位无法协调,一片混乱。
大量士兵牺牲,装备被毁。救援行动不仅未能稳定前线局势,反而削弱乌军力量,使其在顿巴斯地区更加被动。
救援行动的失败暴露乌军在情报保密和战略规划方面的不足,也凸显俄军在情报收集和作战指挥上的优势。这打击乌军士气,俄军则借此巩固在顿巴斯地区的军事优势。
俄军投入超过200架无人机,执行侦察任务和精确打击。一周内,无人机侦察超过1500次,打击800余次,命中率超过85%。无人机的应用使得俄军能够在不暴露主力部队的情况下,对乌军目标进行打击,降低自身伤亡。
15个特种小组渗透到乌军后方,破坏弹药库和通信枢纽等目标,削弱乌军的作战能力,打乱乌军的后勤补给和指挥系统,还在乌军内部造成恐慌。
“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干扰乌军通信,导致60%的加密通信设备失效,乌军无法有效传递信息和协调指挥。
T-90M主战坦克集群与“松林”自行火炮系统配合,坦克提供火力与防护,“松林”提供远程火力支援。两者协同作战下,俄军一周内推进15-20公里,占领超过400平方公里的战略要地。
这些作战策略和装备优势配合,使得俄军在顿巴斯战役中占据主动,为未来的军事作战提供借鉴。
新组建的乌军约65%的人员缺乏实战经验,在战场上表现混乱,无法准确执行作战指令,战术动作变形。士兵们缺乏经验,无法有效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和反击,成为俄军的攻击目标。
约30%的西方援助装备待修,“豹”式、“艾布拉姆斯”坦克等装备的出勤率仅为50-60%。西方装备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维护不当和零部件短缺等问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战斗力。乌军士兵对这些装备的操作不够熟练,也影响装备的使用效果。
乌军的前线补给线路遭到破坏,部分阵地的弹药仅能维持3-5天。由于弹药短缺,乌军不敢轻易发动进攻,只能被动防御。
西方援助的不确定性也给乌军带来压力。2024年第三季度,西方重型装备交付仅完成40%。西方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对乌军的援助上并不稳定,使得乌军无法制定长期稳定的作战计划,只能被动应对俄军的进攻。
乌军在人员、装备、补给和援助等方面面临的困境,使其在顿巴斯战役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乌军可能会遭遇更大失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