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今年是《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达成40周年,也是全球开启臭氧层保护的第40个年头。记者从生态环境部24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同时累计避免了2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图: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

40年前,国际社会达成《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随后又签署《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启全球性的“补天”行动。40年来,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被成功淘汰,臭氧层正在愈合,公约和议定书成为联合国唯一获得所有国家参与的国际环境公约,也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国际环境公约。

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司长李天威介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入公约和议定书以来,始终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保护臭氧层行动,坚定履行负责任大国的承诺,不断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早在1990年,我国共同牵头提议将履约资金机制纳入了议定书修正案,首次体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1999年我国承办第11次议定书缔约方大会,通过《北京修正案》和《北京宣言》,加大管控力度、巩固履约成果。2016年,我国作为重要推动者,气候变化管控的氢氟碳化物纳入了议定书管控范围,这一行动预计在本世纪末将避免约0.5℃的全球升温。

李天威介绍,我国建立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成立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公室。颁布《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建立以总量控制和配额许可为核心的履约管理制度。制定《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明确顶层设计,实施管控物质全流程管理,即将印发实施。始终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和高压态势,确保可持续履约。

持续推动管控物质淘汰,中国创造多个“第一”:实施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履约国家方案,被翻译成其他五种联合国工作语言,提供履约“中国经验”;编制全球第一个行业计划,创立行业整体淘汰机制,打造履约“中国样板”;实现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提前淘汰全氯氟烃、哈龙生产,展现履约“中国速度”。

同时,我国坚持因“业”制宜,实施行业整体淘汰计划32个,支持上千家企业完成替代技术改造,其中80%的替代项目采用了低碳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在空调、冰箱等领域积极推动制冷剂、发泡剂绿色替代,实现了“含绿量”和“含金量”的同步增长。

李天威表示,下一步,我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一如既往认真履行公约和议定书,切实维护履约成果,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