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高压电线和树枝摩擦出现打火情况,韩书记您赶紧来看看吧!”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姜寨镇段坡村村民王秀英发现村内险情后,立即拨通段坡村党总支书记韩路露的电话。不出半小时,韩路露带着村内网格员赶到现场,核实情况后联系了供电所维修人员对周边树木进行修剪,消除了触电风险和火灾隐患。

在段坡村,村民遇到大事小情都会第一时间“找书记”,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庄”的目标。

“有事找书记”,不只在段坡村。自今年2月以来,临泉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四全”体系,为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主心骨”作用,全县大力推行“有事找书记”的临泉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让村书记做到“解决事”“真管事”“能干事”。

01

构建“四全”体系

推动村书记“解决事”

“紫薇苑小区4号楼的过道太窄了,停了电动车后人只能从中间挤过去了!”“有时候电动车从对面过来,我都没地方避开,书记能不能组织拓宽道路?”在城南街道新城社区“有事找书记”交谈会上,小区业主们聚在一起,畅所欲言提建议。

会后,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建友在得知群众反映的情况后,来到紫薇苑小区实地调研,发现“由于小区入住率不断提高,群众的电动车没有地方停放,只能扎堆停在过道内堵塞道路,使得原就不宽敞的道路变得更加拥挤。”

在了解相关情况后,陈建友立刻召开工作会,在会上商讨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拓路”方案。几天后,一条宽敞便捷的人行通道便修建完成,同时,在小区内专门划分出电动车停放区域,解决了几十户居民的出行问题。新城社区真正做到了群众提诉求、组织有回应,书记出实招、问题能解决,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为了更好推动村书记“解决事”,临泉县在原有乡村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整合优化,构建起网格管理全覆盖、便民卡发放全范围、矛盾问题全收集、诉求办理全闭环的“四全”体系,形成村书记主动为民排忧解难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临泉县高塘镇在落实“有事找书记”工作机制中,选配总网格长15人、网格长102人、网格员226人,设立15个“书记接访室”,制作发放便民服务卡20000张,建立问题登记台账,将各类矛盾纠纷、信访诉求、群众来电、网络举报平台等问题诉求统一登记、集中管理、分类处置,能办的事马上办,需要协调的事合力办,切实做到群众反映的事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全镇累计为群众解决问题134件,真正做到“有事”找书记,书记“解决事”。

“村书记在群众中是有一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所以我们打造‘有事找书记’这样一个品牌,是为了让群众放心,让群众信任我们。”谭棚镇党委委员于岚说,“‘有事找书记’的书记,指的不仅仅是村书记,也是我们其他的基层干部,我们要一起为群众解决那些急难愁盼的问题。”

截至目前,全县已收集群众诉求问题2.83万余个;累计解决群众诉求问题2.7万余个,解决率96%;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2万余个,整改率98%,全县上下共协作、同努力,以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换来了群众的心和气顺,换来了千家万户的平安和谐。

02

健全完善机制

推动村书记“真管事”

“我是土生土长的临泉单桥人,之前在广东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工作20多年,回到临泉后,希望能为乡亲们办些事。”阜阳市心理学会会长、“心理茶馆”发起者韦志中说。

临泉县单桥镇“心理茶馆”是全市首家乡村公益心理服务平台,平台兼具心理疏导、矛盾化解、舆情收集、社会救助等四大功能,为全镇6万居民提供心理问题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服务范围由全镇拓展到全县范围,数以万计人受益。

简洁明亮的布置、回味甘甜的“人生五味茶”、温柔耐心的志愿者是单桥镇张老庄行政村大雷自然村村民杜女士对“心理茶馆”的初印象。

这两年来,村民杜女士与邻居于女士因建房滴水问题争执不休,原本和睦相处多年的老邻居,因为滴水多次争吵,闹得寝食难安,矛盾持续升级,严重影响了邻里和谐和双方身心健康。

得知此事的村党支部书记万银虎积极介入,主动帮杜女士联系单桥镇“心理茶馆”,联合“心理茶馆”志愿者多次上门调解,通过情感沟通、理性分析和农村风俗习惯的引导,最终促使双方放下成见,解开多年的心结握手言和,邻里关系得到修复。

自全县推行“有事找书记”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来,单桥镇借助“心理茶馆”优势,建立张老庄“心理茶馆”,助力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通过发挥心理茶馆的心理疏导和矛盾化解作用,采取定点接访和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事心双解。目前,张老庄“心理茶馆”已接待来访者6例,其中心理疏导5例,矛盾化解1例。

为鼓励村书记发挥主观能动性,集聚广大基层群众智慧力量,创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方式,临泉县将单桥镇村书记联合“心理茶馆”这一基层治理模式作为典型,在全县开展的“学先进、补短板、树品牌”活动中进行宣传,年度评选“十佳”村书记60名,12名村第一书记被评为“全省优秀选派干部标兵”。

除了建立典型选树机制,临泉县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即县委层面谋划部署推动,政法、组织、社工、民政等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党(工)委每月进行调度,压实乡村两级书记主体责任,推进“有事找书记”落到实处。

03

加强队伍建设

推动村书记“能干事”

“基层治理核心是人,愿意干、想干好、能干成,靠的是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在‘选优、育好、留住’上下功夫,全面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临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杰说。

为增强干部选配,临泉县建立本地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镇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才库,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及时调整不胜任、不尽职干部。目前,全县村(社区)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78.5%,村后备干部800余人。

“培训回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我们村产业发展薄弱的问题,增加村集体收入。”长官镇柳树沟村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申芮说。

在此之前,柳树沟村存在产业项目发展薄弱、村集体收入不足的问题。在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后,申芮组织村“两委”共同商讨如何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决定依托皖临白山羊优质品牌和中原牧场牛羊交易大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谋划建设2000平方养殖厂,用于发展养殖黄牛产业。同时,该村还采用“公司+集体+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形式,种植高油酸花生近500亩,注册“长官柳树沟”商标,生产高油酸花生及花生油。

在提升村书记能力的同时,临泉县也为村书记们提供了全方位关心关爱,拓宽村书记晋升渠道,提高政治待遇激发村书记的干事热情,让书记想干事,“能干事”。2023年以来,5名村书记通过乡镇公务员招录、“五方面人员”进班子等方式,选拔任用为副科级干部,通过“乡编村用”方式择优录用10名村书记为乡镇事业编制;建立定期增长机制,明确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参照乡镇领导班子副职基本工资标准执行,加强村级经费保障,为村书记服务群众、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激发动能,健全机制,落实细节,环环相扣,临泉县“有事找书记”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还在不断完善,“问题早发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群众诉求就地解决、隐患早消除”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有事找书记,只要合理得当,事事皆满意。”如今,这句话渐成为临泉县百姓的共识。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