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6月30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这一天,是新中国开国大将许光达骨灰安放的日子,现场的氛围有点“冷”。
跟许光达相濡以沫69年的妻子邹靖华没到现场,他的女儿玲玲、儿媳曾正魁和孙辈们也一个没来。
只有儿子许延滨一个人,满脸悲戚,魂不守舍,孤零零的的捧着父亲的骨灰盒。
为什么许光达的家人们,不来送他最后一程?原因很简单,对于许光达的离世,他们是愤怒至极,为表示抗议,不愿前来送骨灰盒!
既然家人都不愿意来,为什么许延滨却来了?这是他母亲邹靖华的安排。
她老人家对许延滨说:“你爸爸是清白之身,你去捧他的骨灰盒,别被那帮家伙给玷污了!”。
独自一人来送父亲的许延滨,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想起最后几次见父亲时,身陷囹圄的父亲脸上的痛苦和愤怒,他是痛彻心扉。
不知不觉间,许延滨便走到了父亲骨灰盒安放处,这时候,他做了一个“大胆”举动——把父亲的骨灰盒颠倒着放!
站在一旁的“专案组”工作人员,见许延滨竟然把镶着照片的一面,放在了下面,立马出言提醒:“许延滨,你把骨灰盒放颠倒了!”。
“放颠倒了,你们再给颠倒过来吧!”,说罢,许延滨深情的看了一眼父亲的骨灰盒,头也不回的离开。
离开八宝山后,许延滨心中的悲愤,没有丝毫消减,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父亲为给人民谋解放,身经百战,历经万苦千辛,走过了炮火轰鸣的战争岁月,却倒在了史无前例的“革命”中!
许光达是湖南长沙人,原名许德华,1908年出生于当地一个名叫萝卜冲的小山村。
这里的村民一年四季都生活在困顿中,大部分人家连温饱都难以解决,许光达五六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可以说是泡在苦水中长大。
幼时的许光达,特别羡慕那些坐在学堂里读书的孩子们,可他家贫,懵懂的年纪就需要承当生活的重担,家里兄弟五个,没一个进学堂,他当然也不敢跟父亲提。
因为实在太渴望知识,在放牛之余,他时常偷偷躲在学堂外面,偷听先生讲课。
某个冬日,北风呼啸,雪花飞舞,许光达又去了学堂窗外偷听,可他高估了自己的“抗寒能力”,竟被冻晕在窗外,等他再次醒来,已经躺在了学堂先生邹希鲁的床上。
其实,邹希鲁前段日子,就注意到了这个在窗外“偷师”的放牛娃,对于这个一心向学的少年很是喜爱。
在得知许光达家贫无力供他读书后,便对许光达说:“伢子,莫难过,你要读书就来,我不收你钱!”。
邹希鲁,是许光达一生中最大的贵人,在他的资助下,许德华顺利读完了高小,并进入了长沙师范就读。
当时的长沙师范,是我国革命思潮和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不可避免的,许光达也卷入了这场救国洪流。
到长沙师范没多久,邹希鲁也来长沙师范任职,师徒二人时常一起探讨革命,对于许光达,邹希鲁是越看越喜欢,于是亲自上门提亲,要把女儿邹精华嫁给他。
虽是包办婚姻,但许光达和邹精华自幼相识,可谓青梅竹马,许光达自然不会反对,在14岁那年,他便跟年仅9岁的邹精华订婚。
1925年,17岁的许光达从长沙师范毕业,并成为一名党员,在组织的派遣下,前往黄埔军校学习,攻读炮兵专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许光达迎来人生第一场考验,在此危难之时,他毫不犹豫,参加了南昌起义,并结识了一生挚友贺龙。
在随后的三河坝战斗中,许光达负伤,无奈返回老家,趁着这个机会,他的老父亲给他和邹精华办了婚礼,这一年,许光达19岁,邹精华15岁。
革命的低迷,并未影响到许光达,伤好后,许光达挥泪告别新婚妻子,继续革命,并于1929年来到鄂西革命根据地,成了贺龙手下得力干将。
在鄂西,许光达数次力挽狂澜,拯救红二军团于危难。
比如,1930年10月,攻打长沙失利后,红二军团被三路敌军围追堵截,是许光达不计生死,率部拦截追兵。
比如1930年12月,国军三个旅围剿红二军团,也是许光达率部,与敌军血战2昼夜,为大部队的撤离,争取时间。
1931年,一个名叫夏曦的人来到了根据地,开始“整肃”了,许光达也未能幸免,被从师长降为团长,好在一点,许光达是个豁达的人,只要干革命,职位高低,他并不放在心上。
可令他揪心的是,这个“整肃”愈演愈烈,许多干部莫名被杀害,根据地实力大减,面对敌军的围剿,是节节失利,短短几个月,鄂西根据地便丢了好几个战略要地,可即便如此,以夏曦为首的那些人,依旧不知悔改。
1932年1月的应城战役中,许光达见情势危急,主动要求去了战斗最激烈的柳枝集,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后方竟然打来电话,说要跟他“谈话”,这让许光达愤慨不已。
因为每次“谈话”,都有可能决定许光达的生死,许光达是宁愿死在战场,也不愿死在所谓的同志手中,因此,这一战,他是真的豁出去了,亲自上阵杀敌。
很不幸,在冲锋的过程中,一颗流弹打在了他的胸口,离心脏仅仅10厘米,伤势十分严重。
得知这个消息,贺龙是心急如焚,在根据地3次手术,都未能取出子弹后,想方设法把他送到了上海治疗。
当时的上海,局势也不好,再加上局势混乱,同志们又想方设法把许光达送到了苏联。
在苏联这一待,就是6年,伤好后,许光达进了东方大学学习,这对他的军事能力,有了极大提升。
在苏联的6年,许光达时刻关注着国内的革命形势,他迫切的想要回国,为革命尽一份力,但可惜王明不同意,他只能静下心来,充实自己。
终于,在1938年,许光达辗转回到了延安,并被任命为抗大教育长,好事成双,他阔别10余年,传闻已经惨遭杀害的妻子邹精华,竟也来到了延安,夫妻二人终于团聚。
1939年5月,他们有了爱情结晶,儿子许延滨出生,紧接着,女儿玲玲也降临人世,一家四口是和和美美。
小家的幸福快乐,并未磨灭许光达的革命热情,1942年春,他被任命为12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千万晋绥军区,与老上司贺龙一起并肩作战,解放战争打响后,他又回到陕西,在彭德怀麾下效力。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在苏联的6年留学经历,许光达对汽车、坦克、大炮这些新型武器了解甚深,国家任命他为解放军战车学校校长。
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许光达便取得了不错的成果,1951年,他培养的坦克部队入朝作战,战绩很耀眼。
1955年,许光达凭借多年积累的军功,被授予大将军衔,授衔后,许光达依旧一如往常,兢兢业业的为国家做贡献。
可惜,安稳的日子仅仅过了十余年,浩劫降临,作为贺龙贺老总的心腹爱将,许光达也未能幸免。
1967年1月16日,许光达被那些人从办公室带走,可无论处境多么恶劣,他始终不肯说贺老总一句不是。
不只是许光达,他的妻儿们,同样陷入困境,妻子邹精华,被关进了有色金属设计院的“牛棚”。
1968年2月,许光达的孙女出生,许延滨给他取名“雪青”,寓意为如雪一样清白。
可就是这么一个名字,还差点为许延滨招来麻烦,那些人把他叫去,问他为什么给女儿取这个名字,许延滨灵机一动,告诉他们,他给孩子取得名字,其实是“学青”,就是学习那位“青”,这才过关。
很快,时间来到1969年6月3日,陷入风暴2年的许光达离开了人世,年仅61岁。
他的离世,让亲朋们是痛彻心扉,已经30余岁的许延滨,一时无法接受,竟扑进母亲怀中失声痛哭,紧接着,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好在一点,历史是公正的,1977年6月3日,许光达平反昭雪,他的家人是开心不已,6月21日,他们再度为许光达举行了一次骨灰安放仪式。
这一次,许光达的家人、亲朋好友,能赶到现场的都来了,这一次,许延滨小心翼翼的放好了父亲的骨灰盒,而且放的很正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