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陶伟
在皖北大地,灵璧县以奇石闻名,但这里还有一支令人瞩目的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队伍,由农机大户、通信技术骨干、种粮能手等组成,去年代表安徽省参加某项练兵活动,一举荣获援战行动和教学组训评分双料第一。
日前,人民网安徽频道走进这片红色热土,不仅看到了新时代民兵的风采,更感受到了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红色传承:农机大户的“小推车”精神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这句民谣,是民兵杨红伟奶奶田得兰常念叨的。
杨红伟是灵璧县杨疃镇的农机销售商,也是一名民兵。去年夏天,正值农机销售旺季,杨红伟接到集训通知,家里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正在准备中考,妻子刘坤美独自忙里忙外。面对“市场”与“战场”的抉择,杨红伟一度陷入两难。
杨红伟和奶奶。人民网 陶伟摄
“你好好训练,为国家作贡献,别顾虑太多。”在杨红伟犹豫之际,87岁的田得兰站了出来。这位老人曾目睹无数百姓推着小推车支援前线。在她的鼓励下,杨红伟打消了顾虑,安心投入训练。
“奶奶十几岁时就跟着大人们推着小推车支援前线,亲眼见证了人民战争的波澜壮阔。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我加入了民兵队伍。这一次,绝不能辜负奶奶的期望。”杨红伟说。在集训中,他苦练功夫,迅速成长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看着丈夫的成长,刘坤美也深受感动,甚至在一次家属座谈会上主动询问军分区领导:“什么时候招女民兵?我也想去。”
科技赋能:通信尖兵的“技术攻关”
在灵璧县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科技的力量正成为提升支援保障能力的关键。
来自灵璧电信公司的民兵王峰,是这支队伍中的技术骨干。在一次演练中,王峰和战友们迅速响应,采取摩托化机动,奔赴数十公里外的任务地域。到达现场后,他们迅速利用无人机抵近侦察,结合望远镜现地勘察,同时对照军用地图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以最快的速度展开部署,并熟练运用多种新型装备,为陆军某旅提供了高效、可靠的紧急通信保障。
“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我们在训练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世界军事变革的浪潮下,科技的力量是决胜未来的关键。”王峰说。在连长薄涛的指挥下,卫星通信、光缆抢通、网络维护等战斗小组迅速行动、密切配合,高效组网建立通联。他们充分发挥某新型装备灵活快速组网的优势,构建保密通信网,出色完成了任务。
灵璧县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在训练。人民网 陶伟摄
此外,该连指导员朱翔坤拥有16年服役经历,还持有光纤通信和电源技师证书。民兵魏祥、何洪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通信技术。在军地专家及设备厂家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他们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术,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精益求精,迅速掌握了光端、自组网等新系统的操作方法,并主动担负起指导帮带其他战友的重任。
“在科技赋能下,民兵执行支援保障任务更加精准高效。”灵璧县人武部王永茂说,今后将继续深入挖掘辖区潜力资源,朝着向战编建、向新聚能、向训攻关的方向不断迈进,持续推动新质战斗力的生成与提升。
军民情深:双向奔赴的鱼水情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灵璧县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的集中强训中,这句话得到了生动地诠释。
训练初期,正值秋种大忙时节,民兵尹伟家里承包的近百亩土地急需耕种。镇干部袁野得知情况后,迅速组织由村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开着农机来到田间,迅速投入劳作。“地里的事你别操心,安心训练就行!”袁野说。
民兵在训练。人民网 陶伟摄
平日里,民兵们定期走进村庄、社区,为群众提供通信设备检修、网络安全知识科普等便民服务。遇到支援保障任务、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时,他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争分夺秒抢修线路,全力保障通信畅通,忠诚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种‘双向奔赴’是‘小推车’精神的传承,是我军胜利的法宝。”王永茂感慨道。
“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用汗水铸就了‘排头兵’的荣耀,用奉献诠释了新时代民兵的担当。他们是国防力量的坚实基石,在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必将焕发更加耀眼的光彩。”灵璧县人武部杨礼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