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穿五条裤子出门吗?这可不是时尚叠穿,而是保命。
李娟进新疆冬牧场前,把自己裹成 “人形俄罗斯套娃”。棉毛裤、驼毛裤、羊皮裤层层包裹,上身叠穿六件衣服,脖子都转不动。她形容骑马八小时,喘气像拉风箱,口水都咽不下。
可一进零下四十度的荒野,这些厚衣服就成了唯一依靠:“在那样的时候,就算穿一身预制板恐怕也没啥感觉。”
为何说《冬牧场》独一无二?
因为这份罪,真没几个年轻姑娘受得了。也正因此,这样的作品,恐怕也真的只有李娟才能写得出。
在牧民的地窝子里,她三个月不洗澡,用羊粪灰洗碗,跟着居麻一家放羊、铲雪、挤驼奶。手机没信号?那就听风声;寂寞到发疯?逮着过路陌生人能聊三小时。
但也正是她,把苦寒之地写出了烟火气。嫂子从羊粪灰里刨出烤土豆的惊喜,加玛给小猫缝羊毛袜的温柔,牧人分馕的热情,都被她记录下来。
不过,这不是 “卖惨文学”。
在书里,你能读到睫毛结冰的清晨,也能看到晚归牧人身后的月亮;能看到牧民戴着宝石戒指赶羊。最平凡的生命,也在努力发光。
李娟的笔触像不插电的摄像机,没有华丽辞藻,却展现出雪地里的希望。正如她写的:“幸福不是因为生活舒适,而是因为活得有盼头。”
理所当然的,这本书成为获奖无数的文学瑰宝。
《冬牧场》被梁文道称为 “本世纪最后的散文”,还横扫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英文版被《纽约客》推荐。有人说它是 “文字空调”,夏天读冷,冬天读暖。
书中 54 张实拍照片和第三版新增注释,让读者仿佛跟着李娟在雪原行走。
当我们在暖气房抱怨外卖迟到,李娟正裹着二十斤羊皮大衣,记录中国最后的荒野牧人。
合上书你会发现,我们抱怨的日常,是别人渴望的生活。读完这本书,你有什么感悟?快来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