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劳模工匠进校园更有底气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在产业一线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支持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这些表述,让各级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在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时有了更大的底气。
有底气源于有优势。“劳动”“劳模”“工匠”这些字眼历来就是与工会组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工会有线长面广、体系完善、凝聚力强的组织优势,有在选树、管理、服务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等工作中建立深厚友谊的情感优势,有长期致力于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形成劳动光荣、尊崇劳动良好社会氛围的经验优势,还有各级工人文化宫、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劳模纪念馆、工匠学院等服务阵地的资源优势,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加强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学生劳动教育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扩大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覆盖面,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有底气就要敢作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近年来,各级工会联合教育部门在校园推出“开学第一课”“劳模交流会”“劳模工匠大讲堂”“工匠课堂”等特色活动,向社会传递重视技能、尊重工匠的信号,唱响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主旋律。但个别基层仍或多或少存在着“杂音”:有的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搞这些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有的认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听了讲座也没有效果;有的认为,劳模本身工作忙,学校也有各自教学任务,两者难以兼顾;有的强调偏远地区或普通学校资源匮乏,难以开展活动。当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敢于担当、负起使命,要坚定信心,正视问题,切忌因噎废食、浅尝辄止,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用好用足利好政策,把推动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的步子走得更稳更坚实,高质量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有底气更要求实效。对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而言,要“求实效”,关键是做到接地气、善作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劳模工匠、学校师生对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的感受最直接、体会最深刻,也最有发言权,既要问需于他们,也要问效于他们,切实提升服务效能。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细微,不断调整优化,让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更切合实际、更有成效。从近年的工作实践来看,有两个方面要特别注意:一是精选人才。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涉及领域广泛、人数众多、各有特点,有的精于工、有的善于教,有的专注传统、有的主攻创新,有的经验丰富,有的学识渊博,关键是要结合实际需求,把有专长、善教学、有责任心的劳模工匠人才选出来、用起来。二是灵活推动。针对劳模工匠工作忙、学校教学任务重的实际,积极牵线搭桥,让学校和劳模工匠双方充分沟通,自由“结对”,使行动运作更灵活、易操作、更有效。此外,还要尽可能融入地方特色,放大活动成效。如潮州市总工会在推动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中打出“非遗”特色牌,把潮州木雕、麦秆画、潮绣等“非遗”手艺搬上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和体验,激发对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在学生心中播下“非遗”种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胜坤)
来源:南方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