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25日讯 2025年寒假期间,滨州团市委对“滨滨学堂”公益项目进行全面升级,通过“精准招募+可持续运作+专业课程”模式,构建“受助—反哺—传承”的公益育人新生态。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开展公益课堂130场,服务儿童3120余人次,为困境儿童及务工家庭破解假期“看护难”难题注入新动能。



精准招募:数据匹配实现双向赋能

团市委依托“圆梦学子数据库”,精准遴选80名专业适配度高、反哺意愿强的受助大学生加入项目。来自惠民县的大学生闫天骄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设计心理健康讲座及“情绪碎纸机”互动课程,引导困境儿童更加自信快乐。“孩子们的眼神让我明白,教育是点亮心灵的火种。”闫天骄感慨道。阳信县圆梦学子韩文豪则在象棋课堂上见证传承的力量,他在成长手账中写道:“当孩子们叩响棋子时,我听见了希望破土的声音。”


创新机制:三大制度保障长效运行

项目首创“成长契约”“公益积分”“协同推广”三大制度:志愿者需完成“7天服务+技能传授+3名儿童结对关爱”目标,服务时长可兑换实习推荐等发展资源;制定“名称标识、培训运行、后勤保障”三统一标准,孵化“成长手账”等可视化成果11份。 市共青团通过近二十年“圆梦行动”品牌积淀,形成“以行动影响行动”的公益链,2024年批次80%的圆梦学子主动申请加入反哺行列。


多元课程:三大模块护航身心成长

课程设置涵盖“兴趣培养+素质拓展+心理护航”三大模块。采用“1大学生+3儿童”小组制,“头脑风暴”式开发思维促进兴趣养成;鼓子秧歌、非遗手工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被纳入各县市区“青春00伙伴计划”;心理课程通过亲情陪伴、自护教育填补留守儿童情感空白。博兴县“非遗实践课”等特色项目广受好评,家长交流会、安全培训等配套机制筑牢服务底线。


近年来,滨州团市委以“滨滨学堂”为抓手,深化“家庭主体+镇街管理+志愿帮扶”多方联动模式,拓展儿童安全守护、习惯养成等服务体系,推动公益项目专业化、长效化发展,为“心安滨州”建设注入青春力量。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角色转换,“滨滨学堂”不仅搭建了困境学子的成长平台,更以“双向奔赴”重塑公益价值。圆梦学子们将曾接受的温暖传递下去,希望的火炬便在代际间生生不息。

闪电新闻记者 陈志富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