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罗清峣 实习生 杜婉瑜
近期,14岁的浙江女孩小雨(化名),独自前往药店购买了处方药普瑞巴林胶囊,并一次性吞服16颗。家人发现后紧急送医,医院下达病重通知书,最终通过血液透析才使小雨脱离生命危险。
这并非个例。羊城晚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在部分青少年群体中,存在故意过量服药(Overdose,简称“OD”)现象,社交媒体上不时能见到关于OD的讨论。他们在社交平台上交流OD经验,发展出一套“黑话”体系以规避监管。此外,网上还有一些隐秘的OD群组,记者潜入后发现,群内弥漫着消极、抑郁情绪,甚至相互怂恿“无聊就去OD”。
此现象滋生的温床在于,网售处方药门槛低。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线上购药平台的处方审核形同虚设,青少年无需处方即可购得处方药,“药代”倒卖药品亦助长了OD。
青少年OD现象是心理困境、社交影响、购药漏洞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如何遏制?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应学会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而非一味否定,要帮助其以正确方式调节纾解,而不致走向OD、自残。法律专家则强调,线上购药的监管漏洞亟待填补,平台必须严格审核处方,防止处方药被滥用。
OD蔓延 社交平台“黑话”讨论,隐秘社群暗中滋生
小雨的母亲李女士表示,女儿曾因情感障碍问题在医院治疗,而普瑞巴林胶囊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痛症状的处方药,女儿的身体并无相关病症。
小雨为何会一次性吞服如此大量的普瑞巴林胶囊?
在青少年领域工作的心理咨询师马祎晨介绍,故意过量服药行为是指以非治疗为目的,故意摄入超过规定剂量的药物,在心理学上通常被视为自我伤害行为,小雨的行为正是属于这一类。此事件并非个例。2024年6月,黑龙江一名14岁初中生在课堂上服用30片卡马西平,被紧急送入ICU抢救。事后,他表示这药吃了“能致幻,放松心情”,并坦言自己还曾服用过右美沙芬。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媒体上不乏关于OD的讨论,一些青少年分享了相关经历。2024年,一篇学术论文指出,在微博上,OD人群中13-26岁群体占比近80%,其中不少是小学生和初中生,OD低龄化趋势须警惕。
关于OD的讨论还发展出一套隐秘的“黑话”体系。例如,“优美”指代右美沙芬(OD常见药物),“pr80”指代普瑞巴林,“晚安”代表金刚烷胺。记者以“右美”“OD”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部分网友公开“炫耀”自己的OD经验,并配上调侃的文字:“给自己选好了18岁的生日礼物,吃18板右美。”“我能不能咳嗽一下,我要磕右美。”还有人在交流如何让OD的体验更好:“这种副作用更小”“这个只是处方药,没列管,好买”……
在公开的社交平台之外,更加隐蔽的“OD社群”正悄然生长,这些群组甚至需要一定暗语才能加入。如有OD的QQ群公告规定:“为防止闲杂人等混入,新成员须先上传一张正在OD的药物照片,经群主审核通过后方可加入。”记者设法进入了三个隐蔽的QQ群,看到群友交流分享共通的OD体验和小众文化,比如有群友结伴,在OD后一同COS(角色扮演)去漫展。群内还互相提供经验,教人如何躲避家人或外界察觉。“药刚到,怎么藏才不会被爸妈发现?”有人问道,随后不少群友开始出谋划策。此外,群内的交流不仅涉及药物本身,还包含如何搭配不同物质以达到更强烈的效果,比如“pr80配酒可行吗”。
记者注意到,这些OD群内普遍弥漫着消极、抑郁情绪。不少成员会在群内倾诉自己的生活困境,如“刚O了24t(指OD了24片)愈美片,明天又要回医院了”“家里人不理解,还是药物给了我安全感”“求老师理理我,我撑不下去了”。部分成员甚至相互怂恿,鼓励将OD作为缓解痛苦的方式,有人直言:“你无聊就去OD。”
在这样的氛围下,成员间“同病相怜”,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认同,对于外界的批评或劝阻普遍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感。“健全人别来装好心,你们根本不懂”,一些成员如是谴责那些劝阻OD的声音,并主动将潜水观察的陌生人踢出群聊。
不过,短短几天内,记者所在的三个OD群组就被封禁了两个。但新的群组仍在建立,原先被禁的群成员又迅速进入了新的OD群,名为“戒OD互助会”的新群,实际上却在继续交流OD经验。封群并未切断OD文化的传播,反而促使其向更难以审查的方向发展。
OD温床 线上购药漏洞明显,处方审核形同虚设
记者调查发现,青少年滥用的药物种类较多,涵盖镇静剂、止痛药、精神类药物(如抗抑郁药)等。一些OD者声称,服药后能感受到所谓的“飘忽感”和“兴奋感”。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警示滥用药物的危害,有网友分享过量服用右美沙芬后产生的不适感,如恶心、呕吐、心跳加速、头晕甚至昏迷。还有人透露,身边曾发生因滥用药物致死的案例。
药物滥用无疑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汕尾市卫生健康局曾发文警示,药物滥用对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情绪失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且青少年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滥用药物可能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结构和功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学习困难和行为异常。此外,很多新精神活性物质都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青少年手中的处方药乃至精神类药品究竟从何而来?按照相关规定,处方药必须凭医师处方购买。近年来线上购药日益普及,已成为公众获取药品的重要途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也将处方审核前置,强调“先方后药”的销售流程。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线上购药平台在处方审核环节存在严重漏洞,使得青少年无需处方就能轻松获取大量处方药,而“药代”的存在更是进一步降低了OD门槛。
在某外卖平台,记者尝试搜索“普瑞巴林”,页面显示多个品牌和规格,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明确标注“处方药”。记者选择一家连锁药店,点击购买后,系统仅要求填写姓名、性别、年龄、确诊疾病等基本信息,并未强制要求上传医生处方。当记者虚构病史后,系统直接跳转至“医生开方”界面,很快开出处方,顺利结算购药。流程不足1分钟,相关风险说明仅一个“请按说明书用药”的模板化提示。
网购平台的审核同样存在漏洞。记者在某大型网购平台搜索“普瑞巴林”,选择某个全店销量超过350万件的连锁药店,无法直接点击购买,但点击“复诊开药”后,仅需自行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已确诊疾病,便可进入购买环节。根据《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在实际操作中,记者在“是否使用过本药”一栏选择“否”时,页面提示“请先到线下医院就诊开药”,无法下单;但若选择“是”,则可轻松和人工对话,人工会询问“您确定已在线下就诊过,购买过本药且无不良反应是吧?”回答“是”后,即可进入付款界面,并无进一步核查环节。
除了线上平台的漏洞,社交媒体上还有出售者利用暗语发布售药信息,如“晚安没有,别的都有,要的si(指‘私信’)”。求购者的评论下方,“药代”留言:“都有,滴滴我。”
因何OD 心理困境、社交传播与家庭关怀缺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些青少年为何走上OD之路?马祎晨介绍,青少年OD往往与自我价值感低、亲子冲突、无意义感等心理困境有关,“OD是他们暂时逃避现实负面体验的一种方式”。
此外,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让OD行为在部分青少年间扩散。马祎晨介绍,在近期接受的咨询案例中,就有青少年称,其因情绪低落,在好朋友“好心”帮助下,开始尝试OD。
家庭因素也可能成为诱发OD的原因。马祎晨指出,在一个案例中,孩子已被精神专科医院诊断出情绪障碍,需要定期复诊并接受心理治疗,但家长不同意复诊,“孩子感觉情绪难以自控、痛苦时,过量服用止咳类药物应对,反而加重情绪问题”。
对于家长而言,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至关重要。马祎晨建议,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痛苦被看见”,不应轻视或否认孩子的痛苦,诸如“你这算什么?”“你只要管好学习就行!”“大人的压力比你大多了!你够舒服了!”的回应方式,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促使孩子用OD、划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痛苦。
马祎晨介绍,一些在朋友劝说下尝试OD的孩子,在学校心理老师的持续辅导下,情况有所好转,情绪趋于稳定;同时,在心理老师、班主任等共同努力下,家长开始接受专业建议,愿意带孩子就医了。部分曾因情绪障碍被迫转向OD的孩子也引起了关注,后续将接受心理辅导,并加强家校联动,帮助其逐步改善情况。
防范OD 堵住网络售药漏洞,强化家校正确引导
线上购药的监管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青少年OD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尹旭指出,针对线上购药的管理,现行法规对“先方后药”的执行要求仍不够明确,在处方的获取、审核和保存等关键环节仍存在不足和漏洞;线上购药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确保处方药销售符合法律规定,加强处方审核,防止违规售药。
黄尹旭认为,应在网售药物便利性与监管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对于特殊管制药品,应加强监管,比如限缩线上销售,而对于一般处方药,可引入区块链等技术,确保处方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同时,必须确保由具备医师资质的医生问诊并开具处方后,才能触发购药流程。
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也针对药物滥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管控行动。2022年年底,国家药监局制定的《药品网络销售禁止清单(第一版)》正式施行,右美沙芬被网络禁售。2023年2月,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安部办公厅、国家邮政局办公室联合发布通知,进一步强化对严重危害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右美沙芬口服单方制剂等滥用药物的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此外,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彭荣鑫撰文指出,遏制青少年OD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他建议,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正漠不关心、过度溺爱、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家庭关怀。同时,政府应强化药品全链条监管,设定个人购药上限,防止青少年通过不同渠道重复购药,并严格监测异常购药行为,避免药品滥用。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