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和林豆豆
1966年10月1日,这是新中国成立17周年的日子,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当天,全国各地150万人组成了游行队伍,他们来到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周边,大家以方阵的形式走过天安门城楼前,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从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发现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们面带微笑,向广大人民群众挥手致意。在众多流传下来的照片中,有一张照片屡屡被提及,这就是周总理和林彪女儿林豆豆的合影。
毛主席和林豆豆、顾阿桃
这张照片也是目前能够看到为数不多的林豆豆照片之一。照片中,林豆豆年仅22岁,她浓眉大眼,相貌出众,身穿六五式军装,显得格外精神。当时林豆豆是《空军报》的副总编,她接到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她看到周总理后,拉着他来到休息室外跟他拍下了一张合影。
这张照片中很多细节都值得关注,比如周总理穿着洗的发白中山装等。但是,笔者的关注点在周总理的右胳膊,照片中他以弯曲的姿势拍摄,看起来跟照片的整体不太协调,似乎有难言之隐。
事实上,如果大家看过周总理的照片,就会发现他的右胳膊总是微微弯曲,轻靠在腰间,就连向人民群众挥手致意时,手臂也没有伸直。这并不是周总理刻意为之,背后的真正原因令人落泪,因为他的右胳膊是残疾状态,无法伸直。
周总理
1939年7月10日,周恩来骑着马前往中央党校讲课,途中发生意外坠马受伤。据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魅力周恩来》中描述,“周恩来连人带马一晃,从马背上摔下来。他清楚这一摔非同小可,必须保护好头部,于是伸出右手护住头部,右臂则戳在地上折断,鲜血渗出,肘部突出的骨头清晰可见。”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周恩来胳膊受伤特别严重。周恩来忍着剧痛来到中央党校的会客厅,让医生紧急包扎处理。由于已经安排了课程,周恩来坚持讲完课,期间一度疼痛的差点晕倒过去。
当时正值抗战期间,国民党和日军都对延安进行封锁,导致这里药品短缺。大约一个月后,医生拆下周恩来右胳膊上的固定石膏,可他的右胳膊还是无法伸直,连写字都无比困难,这让周恩来非常着急。
周总理
随着八路军总医院的X光机终于架好,周恩来拍了受伤后第一张X光片,可结果却让医生们泪流满面。周恩来的X光片显示,他的右肘右肱骨下端发生粉碎性骨折,断骨处已形成错位愈合。如果不进一步治疗,右胳膊可能彻底无法活动。
于是,在党中央的安排下,周恩来前往苏联进一步治疗。1939年8月27日,周恩来从延安动身出发,于9月中旬抵达莫斯科,后在任弼时的安排下进入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苏联政府对周恩来胳膊的伤势特别重视,安排了多名苏联专家进行大会诊,要求医生必须要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
周总理和邓颖超
这些苏联名医经过三次大会诊后,给出两个治疗方案供周恩来选择:
第一个方案、把受伤胳膊的肘骨拆开,再接骨使之回到正确的位置。这样做的优点是骨头愈合后可以运转自如,缺点是休养的时间比较长,过程也比较痛苦,而且手术有失败的风险。
第二个方案、不用手术拆骨,可采取按摩治疗的方式。这样做的优点是不用担心手术失败的风险、休养时间短,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胳膊再也无法彻底痊愈,大概只能在40度到60度范围内活动。
周恩来没有任何犹豫,他以“国内工作很忙,不允许长期在国外治病”为理由,不顾他人劝说坚持选择第二个治疗方案。即便如此,苏联医生还是给周恩来进行了一次手术,优化了第二个治疗方案。
周总理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邓颖超在1939年10月8日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周恩来在莫斯科治疗右胳膊的情况。周恩来的手术是9月19日在克林姆林宫医院进行的,这是一次小手术,只是切除了一小块突出的骨头。
大约一周后,医生便给周恩来拆线,检查后发现术后恢复良好。就在拆线后的第二天,周总理开始了新的一个疗程。医生的安排是这样的,周恩来每天需要接受按摩、烤电、简单运动和浴疗,主要目的就是让受伤的胳膊逐渐恢复运动能力,其过程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
周总理锻炼手臂
但医生也明确告诉周恩来,已经无法恢复原来的运动能力。邓颖超在信中也提到这一点,她以悲伤的口吻写道:“尽管以后手的弯曲程度要比预料的大些,但是要完全恢复将是不可能的,这只手最终将是半残疾的。”
1940年3月,周恩来回到了延安。从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发现周恩来回到延安后坚持锻炼臂力。很不幸,邓颖超的预测发生了,周恩来的右胳膊一直是残疾状态,这也是导致他后来练习游泳以失败告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