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拦路,穿着“交通管理”制服的人执勤,公与私光明正大的结合,这操作就问你们看不看得懂。
刚刷到这件事的视频,执法人员把山区的路拦了,态度嚣张,说山上有领导在“赏雪”。那表情和逻辑,语言与操作,我只在宫廷剧里看到过。
游客当然很愤怒,现场和“执法人员”吵了起来,质问他们不仅把上山和下山的路封了,还骂人。
当然,最关键的是,领导赏雪,就能封路?官威如此大,这路莫不是领导家的?
面对沸沸扬扬的舆论,余姚当地回应了:是个误会,下雪后四明山区人流量增大,安排了一些“志愿者”去劝导管理。志愿者说话比较冲,不文明,引发了游客的不满。根本没有领导在山里赏雪。
原来是“误会”啊,可解释“清楚”之后,人们信了没?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看报道的评论区就知道了,评论内容和点赞数量,便是最好的说明。
只可惜,入目皆是一片片嘲讽之声。
比如“新黄河”下面,人们在问:既然没有领导在赏雪,那两辆“考斯特”里坐的是谁?
莫非“志愿者”还坐考斯特,我们没看错吧?
第一,解释之后,依然没几个人相信官方回应的现象,真得是很悲哀的。从评论里就能看出来,几乎全是在表达自己不相信。
这样的回应确实太不尊重广大群众的智商,也太过于敷衍了事了。他们自己说了有领导在赏雪,而且现场那么多人还看到了商务车,你回一句“根本没有领导在赏雪,是个误会”觉得大家就信你了?
说句难听点的话,这种情况之下,只有“正能量博主”们会假装相信,毕竟他们只说好听的东西。可实际上,我敢笃定即便是那些正能量博主,也只是表面“相信”。毕竟你的“误会”背后,明显有着太多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
第二,有的官方部门还停在随便一句话就能让人们信服的幻觉里,以为只要自己开了口,那大家就会信。可笑,这种情形,早就被他们自己玩没了。
现在,想让人们相信你说得话,要么极其符合正常逻辑,要么是你公布监控作为证据。
像那种路上监控也确实不少,直接公布一下考斯特里没坐领导的画面,比任何回应都更具效果。为什么不这么干呢?
第三,开头那张图片里极目新闻说得挺对:破除“带节奏”的谣言,需以详尽的真相。
你说别人造谣,那么得先自证清白。
而自证清白不是一句“他胡说”就可以,否则法庭就没存在的必要了,因为所有嫌疑人都能够做到自证清白。他们说一句“不是我干的”即可。
说到这里,今天还有个讽刺性拉满的热搜,说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修改了自己在西北大文学院官网上的简历(她在该校当老师),把原本的“1998年9月至2003年7月中文系汉语文学专业本科”改成了“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西北大学本科”。
对此,西北大学回应称,“官网上的信息均由老师本人提供”,意思就是这属于贾浅浅自己的行为,跟我们无关。
这种回应,确定不是在搞笑?连媒体都看不下去,出来5问西北大:消失的2年,贾浅浅在做什么?那两年是本科还是大专?是提前毕业,还是另有隐情?
看吧,所谓的“官方回应”,已经敷衍到了这种离谱的程度,完全不在意外界信还是不信,连现如今的媒体,都尴尬到不得不出来问两句意思意思的程度。
如此荒诞的操作,却又如此频繁。那下一次还想靠着说一句话,就达到天下信服的效果,确定不是在做梦?
那些不知道学阀是什么的人,现在知道了。那些高考拼尽全力考了600多分的学生,做梦也没想到他们的老师只考了200多分。
可即便如此,也不妨碍现在贾浅浅已经博士毕业。只要老贾还活着,小贾就可以为所欲为,还真不一定是空穴来风。
有人根据贾浅浅作诗的水平,也赋诗一首《学历》:你读一个博,我读一个博,你读的博深,我读的博“浅”。
遮丑须遮全,遮残更可怜。
欺人终自误,日久信难还。
我想说的也很简单,官方回应,最重要并不一定是要“否定舆论”,而是绝对真实,是无论如何也要让人们信服。本就一坨屎掉裤子里了,不脱下来洗一洗,反而一屁股坐到大堂中间,那效果绝对不是形象发光,而是满屋臭味。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既然光明正大,何惧公开?既然问心无愧,何必敷衍隐瞒。这样的操作,用一次有效,难道也会一直有效不成。
要知道,遮羞布久了都会发霉,谎言讲多了人格都得矮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