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要入华了,能打赢国产智驾么?消息称,特斯拉正准备为中国客户更新软件,把类似美国市场的FSD驾驶辅助功能带到中国,将在不同车型上分批推出。
消息一出,瞬间炸开了锅。很多人在讨论,FSD 入华会带来什么“鲶鱼效应”?能打赢国产智驾么?
我们先看看特斯拉的厉害之处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道路上有超 170 万辆特斯拉,每天产生的真实驾驶数据多达2.3亿公里。这些数据让特斯拉 FSD 系统优势巨大,其影子模式已经处理了超50亿个复杂路口场景,据说这相当于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十年数据量的总和。
对比华为ADS,虽然ADS在激光雷达融合方案上有优势,可覆盖车型只有20 多款,数据采集量不到FSD的 1/5。而且,特斯拉能通过OTA短时间内“完成迭代”,每一辆卖出去的车都是数据采集终端,形成了自我强化的“数据飞轮”。
一旦这个 “飞轮” 转起来,数据优势可能会呈指数级增长。这对国内造车企业来说,压力可不小。
再看FSD入华可能带来的市场剧变
它的到来,或许会让智驾进入“双轨制”时代,市场可能因此分化:15-25 万级别的市场可能会加速转向 BEV+Transformer 技术路线,而 30 万以上的高端市场则会继续钻研激光雷达方案。
这种分化已经显现,比如在15-25万,小鹏汽车展现出了对 BEV+Transformer 技术路线的坚定投入,在高端市场,华为 ADS 则是继续钻研激光雷达方案的典型代表。
还有,特斯拉的 “软件定义汽车” 模式也值得关注。以Model 3后驱版来说,如果 FSD 选装率达到 30%,单车毛利能提升 120%,这完全颠覆了传统车企靠硬件赚钱的思维。
另外,FSD入华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比如,人才争夺会变得更激烈,现在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的年薪已经突破 200 万了。投资方向也会转变,资本市场不再青睐L2+方案,转投L4 级方案。
行业竞争也会从单纯的技术战升级为生态战,华为、小鹏等企业都在构建自己的 “技术护城河”。华为联合央企打造了自动驾驶国家云,小鹏则押注端到端大模型 XBrain。FSD来了,生态战也会升级。
然而,FSD入华并想取得成功,也并不那么简单。
因为,它起码还要面临至少3重考验。
一是场景适配难题。
中国城市道路比北美复杂得多,上海交通大学 2023 年研究显示,中国城市道路的决策复杂度是北美的 4.7 倍。深圳交通研究所测试发现,特斯拉在遇到 “外卖骑手鬼探头” 场景时,误判率高达 32%。在广州暴雨天气下,车道线识别失效率是加州的 11 倍。
这意味着,FSD 要应对 “鬼探头”、加塞变道等复杂场景,得重新构建决策算法,不是直接拿来就能用的,这需要时间和更合适的技术。
二是法规限制。
根据《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特斯拉得证明其系统在突发情况下遵循 “最小必要原则”,而验证这一点也需要时间。
三是本土技术的挑战。
华为ADS已经建立了覆盖至少362 个城市的场景库,“场景生成引擎” 每天能虚拟重构 80 万个中国式危险场景。小鹏XNGP在“加塞博弈”算法上的专利数量是特斯拉的3倍,这些针对性的研发正在缩小和特斯拉的数据量差距。
这么看来,特斯拉FSD入华肯定会产生“鲶鱼效应”,但要说它能不能打赢国产智驾,还真不好说,起码华为ADS就不答应。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