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年前,生活在辽宁沈阳的锡伯人奉旨西迁至新疆伊犁,万里戍边,成为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260年后,在当年西迁的起始地,这段壮丽史诗被搬上了舞台,迎来现代化、艺术化的生动表达。
近日,由沈阳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沈阳演艺集团(沈阳歌舞团、沈阳曲艺团)创排的大型歌舞剧《西迁》在沈阳完成预演。
歌舞剧《西迁》以一个现代青年追溯西迁历史的过程为主线,讲述一位西迁锡伯族后代为完成爷爷的遗愿,追寻先辈的足迹重返西迁之路的故事。他与西迁队伍有了跨越时空的交集,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各自抵达了心目中的家园。剧情展开视角独特,切口较小,展开的空间却十分广阔。
为将历史故事更好地讲给今天的年轻人听,该剧以“80后”为主体的主创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探索。
作为一部带有史诗品格的悲壮正剧,歌舞剧《西迁》在舞台上呈现的风格除了庄严和深沉外,致力于打造富有创新性的艺术效果。该剧采用了多时空交错或平行的方式,一改人们对此类题材作品的刻板印象,极具现代张力。
把重大历史事件融进人物的命运之中,让每一段故事不生涩、不僵化,有血有肉,才容易令观众产生共情。
歌舞剧《西迁》在剧情结构上既突出了那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又以无数的小人物的塑造,充分地阐述了其根植的精神土壤。
剧中有歌、有舞、有诗意、有画面,做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充分结合。其高浓度的情感与恢宏的气势,同时营造出巨大的历史纵深感与厚重感。
在音乐运用上,剧作充分契合了锡伯族的原生气质,以具有代表性的锡伯音乐为基调,加入现代元素,使整部剧具有雄浑与明朗的特点。
剧作舞美设计追求简洁、干净、写意的创作理念。舞台是空灵的,卸掉了那些道具的束缚,充分做到了留白,整体呈现出苍凉的亚洲腹地油画般的气质、雕塑般的质感、雄浑壮阔的底色,以此表现信仰、牺牲、进取这些关键词的内在意义。
歌舞剧《西迁》主演谢素豪说:“相信歌舞剧《西迁》的演出一定会打动观众,让观众跟随着西迁的故事,感受锡伯人的英雄主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演出现场,不少锡伯族观众穿着民族服饰前来,希望能与祖辈完成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这部歌舞剧对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是对民族融合的诠释。”生活在沈阳的锡伯族观众鄂蕴娟说。
永景景、吴挺挺夫妇是其中一对特别的观众。他们曾从新疆伊犁出发,骑马住帐篷,历时5个多月,万里东归寻根祭祖。他们也是锡伯族西迁以来第一对骑马回到沈阳的锡伯族后人。“我们是一边看一边掉眼泪,在剧作中感受到我们走东归路的艰辛,也追忆起祖辈们以前走这条路时的经历。”吴景景说。
《西迁》歌颂英雄主义与弘扬民族文化,探寻西迁精神的源头。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点亮民族融合、家国情怀的主题。
歌舞剧《西迁》总导演谢元臻也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执行编导,他在采访中表示,《西迁》是一个开始,相信未来沈阳的地域文化和传统魅力会更多更好地展现给观众。
“作为我们全新打造的有质感的产品,希望能推广其走向全国。同时我们也在为巡演做准备,为文旅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演艺中心)副主任、沈阳艺术团团长窦强说。
2025年2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歌舞剧〈西迁〉:用艺术铺展一段家的路》